刘建玲今年36岁,算是这条街面上比较年轻的一个裁缝了。1999年,她出门去西安的衣服加工厂打工,学到了很多新鲜、时髦的衣服做法。“那时,西安的李家村、康家村全都是做衣服的,生意好得很。”4年后,已掌握了缝纫手艺的刘建玲回山阳开了一个门店,把在西安学到的新样式用在了实践上,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后来由于结婚生子,中间停了好几年。2011年,娃上了小学,为了贴补家用,她重操旧业开起了裁缝铺,虽然此时裁缝行业已不再是当年的光景,但刘建玲想得很开,“卖的衣服装饰多,好看又便宜,谁不喜欢呢?但是,缝缝补补的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干,扣子掉了,衣服开线了,只能来找裁缝铺,你说要真没有了裁缝铺,肯定也不行。”
在这条老街上,记者还看到了一家专门修理缝纫机的店,店里摆放着四五台老式缝纫机,门口挂着一个不起眼的纸板,上面写着:“修理缝纫机”。店里的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们,负责维修的是他74岁的爷爷,这会儿去外面逛去了。年轻人告诉我们,修理缝纫机现在成了热门活,因为没人修了,“衰到一定程度就变红了。”他打趣地说道。现如今,服装店、商场、缝纫店和一些乡下人家里都还用缝纫机,但山阳县城总共就剩一两家维修店了,修一台50块钱,也能挣个零花钱。当我们问作为年轻人的他有没有想学修缝纫机时,他边笑边摆手说:“这个早都被社会淘汰了,哪个还会来学呀?”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裁缝手艺没有以前流行了,但小小的山阳县城里,裁缝店的数量并不算少。就像许多裁缝店主所说的,网购使得做衣服的少了,改衣服的多了,这也是一种商机,使这些饱经风霜的老店经过时代的淘洗,还依然存在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