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山中清澈的山泉吸引着记者的镜头

“一江清水供京津”生态移民样板工程——镇安花园千户移民小区成为记者采访的热点

牛背梁景区优美的自然风光让采访团的记者流连忘返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陈 静)3月25日至27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办的“京津冀豫全媒体问水行”采访活动走进商洛。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来自京津冀豫的40多家媒体50多位记者亲身体验商洛的山水生态,了解商洛的民众生活。他们通过详实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和典型事例,向全国人民特别是受水地区群众展现我市为确保丹江出境水质,实现“一江清水供京津”目标,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实施移民搬迁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从汉水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没有开工建设。2013年11月15日,东线正式通水运行。2014年12月12日,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汉丹江水正式进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这与我市强力保护丹江水质所作的贡献密不可分。“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实施生态移民 留住青山绿水
第一站来到李克强总理曾经看望慰问过的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社区。
镇安县从2011年起启动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将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农户集中搬迁。四年来,先后实施生态移民搬迁9405户34529人,全县共设立大型生态移民搬迁点93处,云盖寺镇花园生态搬迁点属于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处。社区位于云盖寺镇下街头花园村,距县城17公里。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78.92亩,总建筑面积34万㎡,安置移民户5000户,总投资11.09亿元。目前已建成六层砖混结构多层单元楼30栋1112套,建筑总面积100330平方米,共计安置生态移民户1112户4716人。
搬迁至花园社区的村民白少龙告诉记者:“我是从回龙镇双龙村搬下来的,还不到一年时间,开了个店,经营果蔬、粮油、干菜等,搬到这里以后感觉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平时进城、上街买东西方便多了,以前住在山沟里,干什么都不方便,以后如果这里商业楼盖起来的话,我想在商业楼里继续开个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