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电视台记者谭文育说:“作为河南人,以前对商洛并不是很了解,此行看到商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既符合商洛实际、突出了商洛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算是走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沿。”他说,了解到商洛在生态移民方面经过多方面努力实现移得出、稳得住;在水源保护,保证南水北调水质、水量达标方面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清水供京津 商洛作贡献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段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京津冀豫四省市用上了清澈甜美的汉丹江水。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量的15%来自丹江流域。丹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其中陕西段264公里全部在商洛境内,流域面积达7478平方公里,占丹江流域总面积的44.5%,年均径流量约16.3亿立方米。
2011年以来,我市加大力度治理点源污染、严控面源污染、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目前,我市已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线9条、淘汰产能57.1万吨;关闭化工、矿山、食品等“五小”“三高”企业78户,淘汰产能42万吨。仅此一项,我市年减少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财政年减收4至5亿元,减少用工岗位1万多个。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杨卫如数家珍般介绍我市在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全面治理五条河流、开展“碧水行动”、调整产业结构、确保丹江出境断面水质提升达标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与贡献。他说,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受水地区能够提高对我市生态补偿资金拨付额度,加大对南水北调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的支持,持续加大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支持力度,同时支持我市人工增雨基地项目建设。
山阳县天竺山景区管委会主任韦振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信地说:“保护水源和生态景区发展之间紧密相关,保护好水源和生态,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景区的效益好了,势必会带富群众。”
李丹丹是一名普通的“90”后,她在大学时开始知道南水北调,她认为所谓的“一江清水供京津”就是要从源头开始保护水的质量,保证输送给北京、天津人民的水是无污染的,是真正的清水。她说,“不随便在河里扔垃圾,洗水果蔬菜以及洗衣服后的水用来浇花、冲厕所等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是保护自己身边的水资源,同时也算是给‘一江清水供京津’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