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全喜指导老艺人排练

洛南静板书保护成员下乡走访老艺人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左 京 吉文艳)穿越时空,只见一位衣衫褴褛、双目紧闭的盲艺人,敲击着一面破锣、带着梆子、板胡循声走入一家正在办寿宴的大户。干干净净、热热闹闹一段祝寿词,唱腔既有北方男子的豪迈,又不失婉转灵动。一段唱毕,空气顿觉凝滞,听客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过门之时,忽而铿铿锵锵众乐齐响,好不热闹。这种自清道光年间便盛行于汉字故里洛南的曲艺,名曰静板书,源自民间,土生土长。200年之后,古老的静板书在被注入新鲜的血液、继承创新形式与内容之后,焕发新的无穷魅力,成功走出商洛,令更多的中华同胞知晓、欣赏、赞叹、折服。在洛南,提起静板书,无人不知吴全喜。这位曾经的洛南县文化馆馆长,以他独到的眼光、不懈的坚持,陪伴静板书从遗落在民间的明珠变成璀璨夺目的王冠。
访遍乡村老艺人
吴全喜今年67岁,是洛南县景村镇人。吴全喜告诉记者,从小他最崇拜的人一个是加加林,另一个就是高尔基。1973年,在民间文艺表演方面脱颖而出的吴全喜幸运地进入洛南县文化馆工作,主要负责群众戏剧曲艺创作辅导。“一次下乡搜集创作素材的时候,我在三要镇刚好遇到一户农家为母亲过八十大寿,请来当地几名说书先生表演助兴。艺人们委婉的唱腔、悦耳的音乐、诙谐幽默的道白、丰富的词汇、一人顶七人的绝技紧紧吸引了我。”吴全喜津津有味地讲述起与静板书最初的结缘经历。当晚他就和说书艺人同挤在一个土炕上,详细了解这种艺术形式。交谈中得知这叫“静板书”,自清朝道光年间就在洛南山村流行。其书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大本书可说几天几夜,中篇章回则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三、二十句的小书帽诙谐幽默,逗人发笑,多用开场,活跃气氛。这些传统书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历史演义、神话传说,感恩孝道、男情女爱无不涉猎。只因过去多是盲人求生糊口的手段,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从此,吴全喜就与静板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坚持上山下乡,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到处拜访民间说书艺人。”吴全喜讲道,“但因旧俗,艺人都是口传心授,均无文字范本。我就采取录音、笔记的办法整理。”时经一年的努力,他走访艺人60多名,搜集整理大小传统节目300多个,仅录音带就达100多盒。2013年,吴全喜将几十年搜集整理的传统书稿和新编书目汇编,印刷成《洛南静板书》专辑,为广大艺人学习交流提供了方便,也填补了静板书有史以来从无文字记录的空白。
在继承中创新
担起挖掘抢救静板书的重担后,吴全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静板书的表演、音乐、行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把“静”改为“动”,把单一的各路流派综合东、西、北路三种风格为一体,使静板书的艺术性、欣赏性得到提高和突破。“灵口镇出名的老艺人李桂存,祖传五代说书都是一路腔调,加上祖传程式四句一个较长过门,破坏了书目的连贯性。”吴全喜说,他系统地研究了李桂存的唱腔后,指导他学会三种声腔,并采用多变音乐,吸引听众,创新后的表演受到观众的好评。“上寺店乡老艺人陈保子,师傅传授几十年,说唱都是闭眼静坐,古板死呆。”吴全喜指导他说唱时要睁大双眼,并与其它乐队艺人相互交流,才能达到最佳艺术效果。陈保子接受指导,一改过去风格,说唱灵活,眼神交流,动作展拓。创新后的静板书,粗犷豪放、气势浑宏、大起大落,在传统艺术融入现代文化元素,适应舞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