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式上的创新已经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吴全喜又开始琢磨怎样在内容上创新,使静板书真正跟上时代的要求。1976年3月,陕西省举办首届曲艺调演。吴全喜抓住机会,编写了一段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服务群众的《扎根》,抽调老艺人李志明与4名年轻女孩,借用静板书的形式和音乐唱腔,排练参演,受到省城观众的欢迎,也开创了静板书翻秦岭进西安,登上大雅之堂的先河。此后,吴全喜打破静板书才子佳人、宫廷斗争、民间传说等传统内容,多次将计划生育、植树造林等新内容变成静板书文本,同时他还配合教育、卫生、扶贫开发等部门编排静板书节目,拓宽了演出空间。与此同时,为扩大社会影响,他积极撰写静板书评介文章。1991年,吴全喜撰写的介绍静板书曲种的文稿,被收录进《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从此静板书正式被列入全国曲艺种类之中。
申报“非遗”成功
2004年,吴全喜得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陕西省发文要求各地申报“非遗”项目,静板书名列其中。心急如焚的他在这个时候突然想到了自己在剧团的学生、现任洛南县剧团团长的牛新宏和副团长方爱民。
“吴老师给我们俩分析预测静板书的前景。说干就干,随后剧团就主要承担起了申遗的任务。”牛新宏告诉记者,“我们三人分工,我主要解决经费,方爱民配合协调搞好外联,老吴则包揽全部文字表册、申报文档、视频监制、资料搜集。我们还对全县的艺人普查登记,筹备成立保护管理组织。”2005年,洛南县静板书保护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牛新宏说,管委会成立后,他们三人合力,在一无经费,二无范本,三缺资料的困境中,坚持筹备“申遗”工作。
“在那些日子里,牛新宏到处筹集经费,我和方爱民深入基层寻找老艺人录音拍照,征集资料。回到县里以后,我又熬更守夜整理书目,填写表册。”吴全喜回忆说,那时人手不够用,方爱民就让妻子、女儿到打印部粘贴申报照片。就在申报的关键时刻,吴全喜的老伴犯病住院。“我白天照管老伴,晚上在病床边书写材料。好多次因为思考文稿,忘了病人,整得老伴针跑药净,多受了不少疼痛。”牛新宏还对记者讲述了一个申遗的最后时刻发生的小插曲:“在刻制申报光碟时,我们三人一齐守候,彻夜难眠。天亮光碟制好,制碟人却要3000元费用,不交钱光碟不让拿走。我当时急得不行,把我媳妇的存折给抵押了。”
经过他们近五年的共同努力,终于2008年申报省级、2011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告捷,静板书也成为全市唯一首个县级国家“非遗”保护项目。
洛南的文化名片
“为了加强文化交流,不断提高静板书的社会影响力,近些年来,我不停打探各种活动信息,为静板书展示寻求机会。”吴全喜告诉记者,上海世博会期间他们选调3名艺人组队参演,每天7场,共演出47场,累计接待中外观众6万人次。展演结束,上海碧塔海养生馆老板邀请连演十天,并赠送“非遗绝技,艺惊上海”锦旗一面。“西安世园会期间,就数静板书台前观众爆满,掌声响亮。”
2013年,洛南静板书受邀赴台湾演出。当7名静板书艺人登场亮相,伴随音乐呐喊帮腔,整个剧场掌声雷动,摄像、拍照齐拥台前,场面热烈火爆。最终,整个剧组还荣获“促进海峡两岸文化经贸交流贡献奖”。洛南静板书凭借自身的内涵与魅力赢得了同胞的尊敬。
吴全喜说,亮相上海世博会、走进西安世园会、入选全国第四第五届“中华颂”曲艺大赛进京演出、应邀参加台湾文化艺术节展演,静板书已成为洛南文化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我觉得现在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静板书保护工作传承下去。”吴全喜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计划把静板书引入校园,让更多中小学生了解熟悉,学习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