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创建省级生态县掠影
五月的丹凤,生机盎然,苍翠欲滴。
沐浴着初夏的丝丝凉风,品味着汩汩的山泉,聆听着悠扬的鸟唱虫鸣,在秦岭南麓的丹水河畔和冠山脚下,不禁使人如诗如画般陶醉。
这如画的风景,正是丹凤县着力创建省级生态县的一个缩影。
“生态立县”唱响“主旋律”
近年来,丹凤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循环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启动了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着力建设绿色丹凤、生态丹凤、氧吧丹凤。
该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26个部门领导和各镇镇长为成员的丹凤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专家咨询和人大、政协监督机制,多次邀请省市专家莅临指导创建活动,形成了“党政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格局,为生态县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县上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编制了《丹凤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对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等相关规划进行了修订,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进行调整,保证生态县建设5项基本条件3大类23项指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积极开展“创生杯”知识竞赛、“生态宜居·美丽丹凤”摄影展等宣传活动,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等为抓手,印发《宣传手册》1.2万本、倡议书1万份及宣传卡片4000张,受教育人数达12万人(次),面向干部群众群发“让我们手拉手,共创省级生态县”“心连心,共建和谐家园”主题短信12万条,广大干部群众对创建生态县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明显提升。把生态县创建纳入行政效能监察,由县监察局会同县委、县政府两个督查室组成专项督查组,开展专项行政效能督查,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进行通报。把创建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各责任单位年终评优的重要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各镇、各部门的创建工作积极性,确保了各项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五线运作”凸显“新理念”
丹凤县在创建省级生态县过程中,通过走“四线运作”的路径,加大工作力度,彰显生态环保的新理念。
路径一:以设施建设为先导,完善服务功能。把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坚持拓展城市空间与增强承载服务功能并举,实施东扩、西延、南移、北迁的城市格局,完成了12条城区主干道绿化和“二改一”国道改造、宁西二线复线工程,全县拥有等级公路1497公里。深入开展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绿地率达到33.2%。建成了体育馆、体育场以及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先后建成了江岸龙居、碧水蓝天等高档住宅小区,完成了红枫小区、惠安家园、江南小区保障性住房的公园式绿化美化,完成了金山盛景、竹林关江北新村等移民小区建设,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9平方米,城市居住条件极大改善,承载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路径二:以陕南移民搬迁为抓手,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来抓,累计投入19.8亿元,实施了陕南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和安居工程,建成了51个移民点,34470人搬迁安置到移民点居住,同步实施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跟进,实现了“新搬迁、新农村、新城镇”目标。大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实现了所有镇村通水泥路,农村安全饮水合格率达100%,公办幼儿园、镇级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