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过去的经历,老人情绪高涨。

军人之间的对话

与家人的合影
70年前,他意气风发,在战场上为国家,为同胞浴血奋战。如今,在岁月涤荡之下,他已年过九旬,在贫瘠的大山里,安度晚年。战争在这一生中给了他莫大的影响,他曾处在生死边缘,也曾被批为“五类分子”,他因为当炮兵致使听力下降,他一生劳累只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他是杨发堂,他应该被历史铭记。
深山寻访抗战老兵
杨发堂老人的家在商州区金陵寺镇边山村,如果没有去过,很难想象在离城只有17公里的金陵寺镇还有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庄。从镇上的街道驱车前去,除过一小段水泥路之外,便是大段的土路。数不清绕过多少个弯道,只记得车子颠簸之中翻越了四五个山岭。几处路陡,几处车停,看到的是土路上疯长的草,感受到的是心跳不断加快的速度。
40分钟土路后,我们到达了老人所住的山坡,在周围的高山包围下,这个山坡算不上高,但实际上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象就如同一条下划的线。这是一个近乎荒芜的地方,山坡上只有四五处房屋,现在仍住着的只有两家,杨发堂老人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要去看望他的消息,老人很早就得知,听他的孩子讲,老人一早就坐在院内等候。看到他要等的人来了,老人迅速起身,一双手紧紧握住面前的人,那瞬间眼睛里闪过的一丝泪花传递出一份久久的盼望,那双紧握着的手在空中长时间停留,虽然没有只言片语,现场的人都被此情景感动。
捏在手中的“身份证明”
杨发堂老人今年92岁,除过听不见,身体还算硬朗。见面之后的几分钟,老人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望着来人,偶尔指着桌上提前让子女准备的瓜子和糖,说上一句“吃”。别人和他说话,因为听不见,他也只是笑笑,算做应答。一笑间,老人记起了捏在他手里的东西,那是一沓珍藏了68年的“重要文件”,也是老人曾经经历过苦难岁月的印证。
这是几张已经泛黄的纸,但是却没有破烂和缺角。最上面一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人事处理委员会回籍火车轮船免费搭乘证,上面写有姓名:杨发堂,年龄:32,原部队番号及职别:101A 少尉,到达地点:陕西商县,预定路线是平汉线,签发日期:1948年4月10日。第二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司令部制颁的回籍护照。第三张是一张北平联合办事处证明放行路条,上面写着“兹有杨发堂此次参加北平和平解放应认为有功,现愿回原籍陕西商县……希该各地县市区乡政府军队及公安检查机关放行为免留难特此给证”的字样,日期是中华民国38年4月10日,并印有“主任叶剑英,副主任郭宗汾”几个字。据老人的孩子讲,第三页是老人最常看的一页,因为“此次参加北平和平解放应认为有功”这几个字,不仅为老人证明了那一段历史,更是对他自身的一种肯定。第四张是参加北平和平解放原国民党军队人员回籍证明书,“查杨发堂陕西省商县人此次参加北平和平解放应认为有功,现自愿回籍另谋生活,其家居我解放区者,应享有人民一般之权利,并分应得一份之土地,如本人为地主家庭,不论其土地已分与未分,均按土地法大纲第八条之规定分给土地,其本人与家庭只要今后遵守民主政府法令,过去一切,概不追究,特此证明”,最左边还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部 主任谭政 副主任 陶铸,中华民国38年4月10日”的字,并盖有印章。老人的孩子说,这几张看似破旧的纸,在老人眼里视若宝贝,一般情况都不拿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