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堂在当时被说成“伪军”,在那样一个时代,他根本没有解释的机会。这对他一个在前线为抗日付出过献血的人来说,无疑是很难接受的。“当时真的很痛苦,但是又没有其他办法。”杨发堂说。他同村里的一些被批为地主、富农的人一起下苦干活,冬天下雪时,去铲雪,修路时,干最重的活。凡是带危险的事,都让他们这些“五类分子”干。一直到文革前夕,大约四五年过后,在一次与村干部聊天的过程中,对方得知他是傅作义部队的,并且对解放北平有功,在让他拿出相关证据后,这才帮他洗脱了冤屈。
如今,几十年过去,再打量下老人,虽已是华发苍颜,但声音洪亮,坐姿硬朗,一种军人的精气神仍清晰可见。当问起老人是否还能记得敬军礼时,老人迅速地站起身,先做了个立正的基本姿势,脚并齐,腿挺直,肩向后张,然后才抬起手进行标准的敬礼示范,动作的连贯性和准确性让在场的人无不钦佩。原来70多年来,杨发堂老人一直以军人的身份要求着自己和家里人。
多年来,杨发堂老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除了到附近转转,偶尔还会下地劳动。孩子们对他非常地孝顺,经常给他买一些营养品。他每天吃四顿饭,早上起来喝一袋奶,吃些零食,等9点多时,孩子做好饭了,就会给他端上一碗。第三顿就到下午两点左右。每次吃饭他都能吃一大碗饭,胃口还算不错。
老人一共有4个儿子,2个女儿。因为老人文化程度低,他一直鼓励几个孩子认真读书,并且从小教育他们善良,要为人正直。在孩子们眼里,老人是一个严父。老人的儿子杨百锁说:“父亲一生耿直、勤劳,喜欢帮助人,不和别人伤和气,他的这些特点一直影响着我们做孩子的,如果我们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父亲对我们也会严厉批评。他常常说,共产党给我们开辟了新生活,我们不能辜负共产党人的心血。”
采访结束后,杨发堂老人把我们送了很远,他站在一个山坡上久久没有离去。我们也就那样站着,虽然老人的手轻轻挥舞着,嘴里还低声说着再见,但我们从他的眼神中能看出深深的不舍。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年轻时老人奋战沙场的身影。我想:虽然我们不能阻止老兵变老,但是一代抗战老兵的荣光,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