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三:以农村环保项目为依托,着力改善乡村生产条件。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环保资金497.2万元,完成了商镇、竹林关镇、龙驹寨镇、铁峪铺镇、武关镇、北赵川镇6镇32村的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争取2012-2014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3334.17万元,在沿丹江流域的龙驹寨、商镇、棣花、竹林关、铁峪铺、资峪、月日、寺坪等8镇54村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集中解决了项目区内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和畜禽养殖粪便处理4个方面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实施农村环保项目,解决了一批迫在眉睫的农村环境问题,建成了一批农村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形成了一套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示范村环境污染问题基本解决,人居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路径四:以农户“四改”为载体,环保理念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创建工作中,该县实施了以“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为内容的“四改”工程,引导群众积极实施环保行动,建设秦岭深处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该县以秦岭深处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户为单元,进行环境集中连片治理。让群众远离污染、文明生活、健康生活、阳光生活、快乐生活。2012年以来,全县共实施美丽乡村建设80个村,涉及29882户;实施“四改”63224户,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615个,使农村90%的农户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用上了以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如今走进丹凤农村、农庄、农户,自来水、太阳能、电器设施一应俱全,场面硬化,干净卫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实现了从理念到质的跨越。
路径五:严格环境执法,保障一江清水供京津。实施2014——2016丹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河长制,探索创新水质安全巡查制度,形成了县镇村三级齐抓共管新格局,使县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II类标准。
“生态丹凤”彰显“新魅力”
山绿了,水清了,整个丹凤变得更有活力和生机了。
如今的丹凤,初步形成了以重点村镇绿化为基础,公路、水系绿化为骨架,各种绿地相互交融,乔、灌、草搭配有致,路网、水网、林网三网合一,点、线、面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系统,实现了“县域增绿、旅游增景、群众增收”的“三赢”目标,整个丹凤活力迸发。
该县按照创建达标要求,以公路、水系沿线、村庄集镇等生态脆弱区恢复治理为重点,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千里绿色长廊、村庄绿化、湿地公园、退耕还林等绿化工程建设。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栽植各类苗木400万株,绿化面积10万亩,绿化长度4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7.5%。依托生态旅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态农业,万湾、华茂和民乐3家农业产业园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核桃、山茱萸、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2009年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2012年顺利通过复评。目前,全县认证有机产品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5个,基地29个。
按照“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技术”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尧柏水泥通过实施循环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华茂牧业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畜、沼、果、菜”循环发展模式,建成了完整的企业产业链条。创建以来,关停取缔污染企业4家,通过倡导和实施循环生产,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凤冠山被评为3A级景区,丹江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