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准备必要的工具。收割前,村里人就会去铁匠铺打镰刀,或是到市面上买几把,然后到自家的磨刀石上,把每把镰刀都磨得锋利无比,这样割起麦子来才省力。还要背上水壶,以前就是那种简单的塑料壶,人去地里收麦子时,必须带上。因为收麦子时天气已非常炎热,再加上高强度的劳动,人的体能消耗很大,必须补充更多的水分,还要备上打麦时用的扫帚、铁掀之类的。
接下来就是割麦子了,全家人都不够,还有邻居来帮忙。只见田间地头,一排排人手拿镰刀,从各自站立的位置一直往地头收割了去。不多时,就能看到身后一大片麦茬,和一个个麦捆。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分工协作了,力气比较柔弱的,就负责割麦子,力气好的就负责把麦子往回挑。把一堆麦子捆成两个大捆,再用扁担把麦捆子一插,挑着往家里走。还有些年轻的人想使一把力的,也会选择用背篓背上一捆。于是,那金灿灿的麦子前,是一排收割麦子的人,那弯曲的小路上,是挑着麦子的人,但是无论在干什么,无论是在给谁家帮忙,大家都很用心,很用力地去干。
等各家的麦子收回来,堆放在屋里,心就安了,屋里搁不下的,就搁在院子里。老天爷要是眷顾的,人们还能省事,老天爷不眷顾时,下点雨,就要提前在屋檐和院子的树上拉个雨布,把麦子盖住,以免麦粒发霉,耽搁了一年的收成。
到了打麦时,就变得更热闹了。最早那时还没有机器,全靠镰杖一下下的打。打累了就换一个人打,有时候一个院子站十几个人,就为了帮助一家赶紧脱粒完。后来有了机器,几家人合买一个,互相帮忙,一天之内,要把几家全部打完。“那个机器非常重,常常要劳力好的几个人抬。”李书田说。运到各家门上时,发动机器,人们根据各自的特长,做着各自的事情,有搬麦子的,有给机器里运送麦子的,有扬麦草的,还有堆麦秆的,还有把脱好的麦粒往屋子里运的。整个院子都是机器的声音和脱粒麦子的嗡嗡声。等几家把麦子全部打完后,就是人们松一口气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说说笑笑,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有些富裕的家还会买上几瓶酒招待大家。
等所有事情忙完,回到家中睡觉时,才感觉到腰酸背痛,浑身像散了架似的。有时还激动的睡不着,回想下一天的忙碌,和家里人聊上几句,才能够慢慢地进入梦乡。
扬场,淘麦,晾晒,等到所有麦子装进柜子时才算真正的结束。这期间虽然受尽了辛苦,但是,吃着馒头、面条的时候,却是感到苦尽甘来的甜蜜、幸福。“你看现在的小孩都不怎么珍惜粮食,那是没有感受过我们那一代人的辛苦。”李书田说。
拾麦的经历
6月11日,我们来到了商州城关办事处杏树园村,听说这里还有一片较大的麦田。见到时,虽然没有想象的大,但还是倍感稀奇。一片金黄的麦田旁,一颗硕大的杏树,金黄与碧绿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这片田地是村里谢根曹家的。谢根曹一家6口人,如今还种了2亩多地麦子,这片地是他未收割的最后一片地。我们看到村支书张兴发、村官李将军也都在地里给他帮忙。“他们都给帮了几天忙了。”谢根曹在一旁说着。谢根曹的儿子也在家帮忙,儿媳妇因为要带娃帮不上忙,所以家里能靠得上的也就他们两口子和儿子。本来他还挺担心的,张支书来了之后,他们3天就割的只剩下最后一片了。
“过去,家里最多时能收2000多斤麦子,放满两个柜子。今年因为前段时间的冰雹,麦子收成不是很好,估计能收1000多斤。”谢根曹说。就是这1000多斤麦子,让他们整整忙了几天。每天凌晨4:00就到地里,儿子去的更早,3:00就去割了。去时,他们拿些水,拿些馍,一直要忙到12点多。回来吃个饭,饭后一直忙到晚上才回家,有时还要拿着手电往回搬麦子。现在比以前好的是,大路旁的就可以拿架子车往回运,人能省好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