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成了“聚宝盆”
“我已有20年的种菜工龄,今年我种了两个大棚的西红柿,上半年可收入1.2万元,县里给种菜户每亩发放产业扶持资金4000元,我就拿到了5600元,镇上组织我们到河南贾宋、本省杨凌、泾阳、灞桥等地参观学习。现在我们村里菜农就有87户,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房,生活过得可不错哟!”在王家庄村采访,56岁的菜农杨子新在设施大棚里一边给西红柿除草,一边和我们聊起了家常。
王家庄村在引导农民增收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畜、菜”两大特色农业。如今,该村的蔬菜、养殖、花生、农机专业队、农业龙头企业等特色“农业牌”百花齐放。
来到贺学明的蔬菜设施大棚,紫甘蓝、西红柿、辣椒、茄子、西葫芦、豆角等蔬菜品种就有十几种,他一家就有十个蔬菜大棚。问其收入,他说一年挣个四五万元不成问题,最忙时一天要收3000多元。
为了做大做强蔬菜这一绿色产业,村上多方争取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修建了蓄水池、引水渠、防洪坝,打了机井,进行了土地改良治理,新建钢架结构蔬菜大棚148个,大大激发了群众发展蔬菜的积极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使农民生产实现了从“孤军奋战”向“集团作战”的转移,既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又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如今,王家庄村是商南县唯一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蔬菜产地,成为商南县城的主要蔬菜供应基地。目前,全村累计建成蔬菜大棚312个、日光温室8个,设施蔬菜面积近300亩。2010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成为全市唯一的示范村镇。
王家庄村以永利饲料公司龙头企业和养殖协会为依托,实行“公司+协会+农户”模式,拉长产业链条,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仲夏时节,走进位于王家庄村的永利畜牧产业园,主人罗荣丽告诉我们,园区是一家专业良种猪繁育基地,总投资5800万元,常年可存栏种猪1000头,出售商品猪2万头,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杂交母猪1万头,解决劳动力100余人,园区可为入园的养殖户提供场地和标准化设备,可为每户担保5万元的银行贷款,还回收商品猪。
王家庄村广袤肥沃的土地是吸引客商的“敲门砖”。在200亩郁郁葱葱的月季花卉园基地,生机盎然的花海沁人心脾。村支书贺力尉介绍,这是一家招商引资产业,去年把4个村民小组的土地进行外租流转,村上富余劳动力可常年在家门口基地务工挣钱,农民一亩地一年也可拿到1000元的租赁费。
依法治村的新农村
近年来,王家庄村村级组织健全有力,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法制教育扎实有效,村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民主制度规范完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实到位,村级管理规范有序;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因而,2009年王家庄村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联合授予第四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是全市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村。
不管是正常工作日还是周末,王家庄村所有村干部按时上班坐班,热情接待来访群众,为群众办理代办事项和提供其他各类民生服务。“坐班代办”制度已成为为民服务新常态下的新机制,让群众少跑路甚至不动腿就办成了“大事”,架起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群众每天早上或晚饭后,自发到村部文化广场参加健身活动,平时有空就情愿到村干部办公室喝水、唠嗑、交心和参政议政。
王家庄村处处干净整洁,赏心悦目,得益于对村庄环境的科学治理。7个村民小组有10名环卫工,投放了12台垃圾箱,对生活废弃物进行收集处理。昔日的“三堆”消失了,家家户户使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