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杨 森 通讯员 周银祥

赵启飞指导群众发展香菇栽培

赵启飞深入养殖场帮助养殖村民解决困难。
“在这里,没有霓虹灯的闪烁,却有星星和月亮的陪伴;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却有虫鸣鸟叫的宁静;没有繁华的商场和街道,却有一望无垠的广阔天空。”这是大学生村官赵启飞发自内心的表白。
1985年出生于商南县过凤楼镇白玉沟村的赵启飞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2010年经过考试选拔成为金丝峡镇寺湾村村主任助理,2012年,当选该村村主任,今年是他在村里的第5个年头。近日,赵启飞获得全国“奋斗在林改一线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
建立民情档案
“眼睁睁地看着村‘两委’成员整天忙得团团转,自己却闲在一旁不知该做些什么。”现已担任村主任的赵启飞,仍清晰记得刚到村里内心的那份焦灼和无措。
当了村官,怀揣梦想的大学生都是蛮拼的,但要尽快习惯农村生活、融入村民群体,并非易事。当初来村委报到,赵启飞就听到不少人这样的质疑,“这些年纪轻轻的大学生,干不了农活,不会和农民打交道,没有威信,讲不起话。他在村里肯定呆不长,将来还是会走的,别指望着能干出什么大事。”面对这样的质疑,赵启飞在心里暗暗的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干出个样,绝不能让他们看扁了,就算不为自己争光,也不能给基层大学生村官的集体丢脸。想想自己参加村官考试的初衷,赵启飞便更加坚定了留下来大干一番的信念。
2010年7月24日,寺湾村刚刚经历了一场特大洪灾,整个村庄面临着灾后重建,赵启飞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负责灾后情况登记。“在我来之前,村里没有一份完整的村民档案,村里人互相叫的都是小名,和户口本上的规范信息完全对不上号。”赵启飞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下定决心要建立民情档案,利用一年时间把全村7个村民小组、385户、1452人的户口信息按组分开,以户为单位,一户一户将个人信息和基本情况整理出来并造册。
在建立民情档案挨家挨户走访的过程中,得知村里失踪多年已59岁的老人张成有回到村里后,他主动帮老人安置住处,并联系派出所为其上户口,安排老人住进敬老院安度晚年。走访村民丁占成家时,得知丁占成的儿子丁国平在外打工一只腿不幸致残,赵启飞联系残联,为他申请了轮椅和辅助器具。“一件小事,凝聚一大片人心。”赵启飞说,老百姓是朴实的,只要把他们当亲人,掏真心、动真情、出实招、办实事,他们就会认定你、信任你、支持你。
整个走访过程,村民都在观察着这个“娃娃村官”的一举一动,赵启飞的行动感染了村民们,凭着满腔热情和干劲,他收获到村民的信任,大家开始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随着工作经验日趋丰富,赵启飞逐渐变得成熟,在工作中也敢放开胆子做事了,一方面在村里想方设法帮困难群众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积极争取项目,在他的努力下,朱里沟和胡家湾两个村庄的道路得到了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