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何晓东

彭海朝编的竹编日用品美观、实用、环保,深受农民欢迎

彭海朝精心编竹编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他们身体或功能的缺陷,人们称之为残疾人。当残疾卷着艰难和痛苦袭来的时候,有人选择了消沉,在人们怜悯的目光中生活,心中永远驱不走痛苦的阴影。而有人则选择了乐观,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拼搏,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痛苦深深掩埋,以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营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成就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家住丹凤县土门镇高峪村的彭海朝便是这样一种人。他今年48岁,乐观开朗、憨厚朴实,因幼时患病导致不能站立,行走靠手撑地,但他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做饭、洗衣敏捷自如。他的竹编技艺更是让人折服,那一个个如工艺品般的手工编制品让他的生活充满了美好与希望。
身残志坚学竹编
从丹凤县竹林关街道驱车近10公里,步行一段约600米的泥泞小路便到了彭海朝的家。那位于半山腰的三间瓦房被群山环抱,走进堂屋里,两面墙上工整地贴着从毛主席时期到现在的国家领导人贴画,地面上有序地摆放着已破好的竹篾,彭海朝正娴熟地编织笼子,只见竹篾在他手中翻转,不一会儿便小有形状。彭海朝介绍说:“编织笼子的第一步‘起底’已经完成了。”随即他便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
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非常差,彭海朝3岁的时候因生病无钱医治而落下后遗症,双腿残疾。当同龄的孩子都陆续到村里上小学时,他也萌发了上学的念头,和父亲说起,父亲则坚决反对:“你身体差,吃饭都不能自理,还上啥学……”彭海朝一度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当时的谷峪村小学校长刘兴炳听说此事后,便来到家里做父亲的工作:“你娃腿脚不便,更需要上学,等娃识字了,就算待家里也能读书看报,这样也不急人……”在刘校长的劝说下,彭海朝在8岁那年上了村里的小学,那时学费是1元钱1学期。小学毕业后,家里实在是经济拮据,他便辍学回家。
居家的时光让彭海朝有些小小的郁闷,看着日益操劳的父母,他也常常内疚,心里默默想着,要是自己能做点什么,那父母也不用这么辛苦,生活也能好一点吧。这样想着的时候,他便决定学习手工编织的手艺。那会儿村里农业社到每户抽人做手工编织的活,记工可分粮食,这对常常需要饿肚子的彭海朝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诱惑。于是细心的他便跟着父亲学起了手工编织。砍竹子时手被磨起水泡,破篾时手被细篾划出了血,初编时笼子形态怪异,这些都没有让他屈服,他反倒是越来越刻苦越努力。他虚心地向父亲请教划细篾及编织方法,几次下来就掌握了划细篾条及编织的技巧。14岁时就能编出笼子、簸箕、筛子、背篓等10余种农用竹编。
“我儿子能吃苦,领悟力也很强,一件竹编只要有样品,他都能仿照着编出来,而且编出来还比样品更精细,更美观。”彭海朝78岁的母亲谈起儿子的手艺时,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搞竹编需要竹子,彭海朝经常自己到山上去砍,由于他下肢残废,砍竹非常吃力,有时砍一根竹子回家需要几个小时。买竹编制品的村民看到彭海朝在靠双手行走的情况下也能自食其力,都乐意掏钱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