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左 京
牛付得老人回忆往昔的战争岁月
牛付得和他的继孙子韦正水一家
老兵牛付得今年92岁了,刀刻的皱纹布满了他的脸庞,眼睛几乎全部失明。不知过往的岁月在他身上压了多少重担,牛付得老人的背已经驼得与地面近乎九十度了。商洛军分区的同志趴在耳边告诉他,我们翻山越岭而来,想听牛老讲讲战争岁月的故事。老人听懂了,嘴角露出可亲的笑容,说:“谢谢你们来。”
战地医院的战斗岁月
牛付得老人的家在镇安县柴坪镇金虎村五组,如今这里是镇安县著名景区塔云山脚下的美丽村庄,早晨到达的我们,还有幸欣赏到了云遮雾绕、仙气十足的山峦。但在曾经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路网不通,这里是大山深处的贫穷村庄。
牛付得老人告诉记者,常年的艰苦劳作他得了高血压,记性也不是很好了,但他仍清楚地记得1940年3月,没满17岁的他离家时的情景。“放牛的时候,我被兵(国民党的)强行拉走。我弟弟还小,千万个不愿意,为了保住弟弟,我跟着他们走了。”由于年岁小,个头低,牛付得被安排在十六军预备第三师的师部医院里,主要负责照顾伤员。“我们先到了咸阳的彬县,呆了一段时间,部队开往合阳。我还记得,走之前在彬县唱了两天大戏,然后我们坐着火车去了合阳。”
牛付得老人记得自己所在部队的长官叫董钊。据历史资料记载,1941年年底,东龙门山失守,黄河河防吃紧,董钊部驻防韩城、合阳两地担任陕东的河防守备。与老人讲的基本吻合。到了合阳的后方医院,真正艰难的日子才算到了。“冬天特别冷,我们每人只发一个毯子和一个外套。一天两顿饭,每顿只有半斤粮,兵不停地在逃跑。”牛付得老人讲道,随着战事越来越紧张,日本的飞机大炮不停地从黄河东岸向黄河西岸发起猛烈攻势,士兵一上前线就要打上几个钟头,伤病员源源不断地被拉来后方医院。“我每天给伤员端饭烧水,伺候他们,忙得很。看到被炮弹打断了胳膊、腿的,惨得很,我心里寒寒的。”讲到这儿,牛付得老人声音有点呜咽。
惨烈的中条山战役
在牛付得老人的一生中,最难忘记的恐怕就是1941年5月至6月间,那艰苦的30天。作为中条山战役中后方医院的一名勤务兵,在这短短的30天里,他见惯了最血淋淋的生与死,感受了最多的悲痛与绝望。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
据史料记载,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中条山战役爆发。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惟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成为国民党抗战以来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