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汪锳 左京
今年3月,镇安举行首场返乡农民工招聘会,2200余名农民工入场登记,5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
杨波说,自己之所以能在这行业站稳脚跟,且有不菲收入,离不开这门过硬的手艺。
韩勇智干活认真细致,在业主间留下了很好的口碑,请他铺地砖的住户源源不断,不少家装公司也邀请他加入。
他们,是一群跨入城市的庄稼人;他们,是游离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群;他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在为经济社会建设作着贡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两栖农民。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政策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进城追求更高档次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是梦想。他们农闲时节走出家门,能工则工,能商则商,农忙时节又返回田间地头。孩子们进城上学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城市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幸福。
小木匠的城乡生活
“这两年各行各业都感到不景气,生意普遍不好做。但是我承蒙大家照顾,还可以。”在镇安县城一小区的单元楼里,记者见到35岁的杨波时,他一边认真地打磨木料,一边高兴地跟我们分享他干得热火朝天的木工事业。1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到处堆放着成型不成型的木制家具,样式新潮。电锯声起,灰尘飞扬,杨波耳朵上别个铅笔,全然不顾这脏乱的施工场地,熟练的手艺和满面的笑容,他就是这里的王者。
如今,每年收入已经达到十几万元的杨波可以算得上是进城务工者中的佼佼者。可当初这个从镇安县大坪镇红旗村三组走出来的农村娃,为了练就一身手艺也没少吃苦。“17岁,我就背着铺盖到柞水跟人学手艺。刚开始给人当学徒,一年多没有工资。到了第二年,终于给发钱了,总共挣了几百块钱。”杨波告诉记者,他在柞水干了6年木工,直到2004年,他有了第一个孩子,每天3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养活一家子人,便去了西安务工,那时在西安他一天可以挣到50块钱。“娃读一年级了,考虑到上学的问题,我就回到了镇安,在老家上学还是方便。”
经过多年的打拼,杨波在镇安县城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孩子的户口也由农村户口转成了城镇户口,只有他的户籍还留在农村老家。但他们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不仅仅是这薄薄的一纸户籍卡,还有割不断的乡村生活。杨波告诉记者,留在老家的父母都已经70多岁了,在家里除了种一些地,还养了些猪。因此抽着空,他总要回去看看,给年迈的父母减轻一些农活的负担,送一些生活必需品。“我们在城里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虽然说每天苦点累点,但是我有一门手艺,不用担心没饭吃。回到城市的单元房里头,啥也都是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的,挺满足。可是父母在农村住惯了,他们不愿意住在城里,更想自食其力,所以我就得两边跑。”杨波说,如今在老家,村子里基本上都是十来岁的娃娃和老人,青壮年都进城了。如果自己家里的老人有一天不在了,家里的地肯定不会再种了,回农村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按照这种趋势,两栖农民队伍中与杨波情况类似的青年,将会分化为留在城市的技术工人,与农村生活越来越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