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房子,啥都在农村
和杨波一样,今年44岁的韩勇智也在镇安县城买了房子。但是用他的话来说,城里的房子就是一个安身的地方,不需要再花钱租房子住了,而“除了房子,啥都在农村。”
韩勇智的老家在镇安县高峰镇两河村,出门打工十几年,韩勇智一直过着城市与农村不停切换的生活。和他一起铺地板砖的年轻师傅告诉我们,如今在镇安,韩勇智铺地板砖的手艺算得上数一数二的。每年都会有很多雇主专门等上一个多月,就为了请他来给新房铺地板。“客人进门了都会先看地板,砖铺坏了整个装修就坏了。去年商州有个熟人足足等了我两个月,叫去给他铺地砖。”由于手艺精湛,一年下来韩勇智的净收入能达到八九万元。多年的辛勤劳作,韩勇智用自己的积蓄在镇安县城买了房子。虽然房子在7层,还没有电梯,但是总算给妻子和两个孩子置办了属于他们的安乐窝。可在韩勇智眼里,有父母在的农村老家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再挣钱,都得要回去。”
韩勇智说,每隔几天,他都要骑着摩托车回家看看。“我们年轻人觉得种地划不来,但是老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舍不得家里的地。”韩勇智说父母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其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在外面打拼,所以家里有什么重活,都是他抽空回家干的。而且农村的老家,无论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回去帮忙。“农村人很讲究情义,人家家里有事你不回去帮忙,村里人就会觉得你人情淡薄,看不起你。而且咱自己也有老祖先(父母),咱老了也会回去。”韩勇智说。
如今,韩勇智的大儿子已经考上大学,去往广西南宁读书。妻子因为腿不好没有出去工作,专门在家照顾一家子的饮食起居。“虽然我们这个小家庭在城里生活,但全家人的户口都没有转,医保也按农村的交着哩。不管娃以后在哪儿生活,咱永远都是农民,肯定会回农村。”韩勇智说。
种地打工两不误
凌晨四点,杨传金的手机铃声响了,他麻利地起床,洗把脸,然后热点剩饭,迅速吃完,给肩上摔条毛巾,四点二十就出发了。杨传金租住在一个阴暗低矮的地下室里,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一头支着床铺,一头摆放着灶具,三个人站在里面,显得有些紧巴局促。
杨传金的皮肤看起来黝黑黝黑的,在昏暗的灯光下,分不清是本来的肤色还是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缘故。他是要去城北边一个山头上做工,他已经连续在那里做了一个多月了,从住的地方走到干活的地方需要一个多小时,他没有摩托车,只能步行,所以每天早上都是四点多就出发,赶六点到达施工现场。据说是政府重点工程——公墓建设。
杨传金的老家在镇安县大坪镇园山村的一个半山腰上,祖祖辈辈都住在山上,他最早住在更高山头上,下一趟街道来回要三四个小时。后来他在山腰买了别人的两间牛棚,翻新改造成了两间石板土房。两间石板房一住就是二十几年,现在的石板房还是石板房,只是一到阴雨天气,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杨传金有两个孩子,孩子在上高中之前。杨传金在家种着几亩地,留点口粮,其余的卖钱供孩子读书。十年前,儿子杨龙考上了镇安县中,杨传金既喜又忧,孩子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他想来想去,借钱也不是个办法,出门打工是唯一的路子。自己只读过两年书,没有学过手艺,媳妇又是轻度智障人士,所以,他决定闲时就在离家不远的县城或者附近找活做,农忙时回家打理庄稼地。
县城到老家坐班车需要两个半小时,杨传金就这样经常往返于县城和老家之间。一年要跑多少个来回,他也没算过。他说自己主要是跟务工队干活儿,河道流域治理、公路沿线植绿、和泥浆、背石砖……有啥活干啥活,只要有人叫,他就去。有时候过年也没有回去,但按节气春种秋收的时候,他是一定得回去的,因为他不想把地荒废着。“地要连年种,几年不种,草都长得老高了,再种庄稼就不肯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