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民歌与黄梅戏旋律对白相近
以商南方言为基础的商南民歌,曲调旋律也和安徽黄梅戏接近,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节奏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群众喜爱。如《双探妹》《单探妹》《十杯酒》《闹五更》《梳妆台》《小对花》《十爱姐》等曲牌,都和黄梅戏曲调相近,婉转动听。歌词的句式也和黄梅戏相同,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凑成偶数。从商南民歌的旋律、结构和题材比较,都有黄梅调和黄梅戏的影子。这些民歌,都是上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可以断言,这些民歌都是安庆迁商移民始祖们从安庆各县带到商南,然后又传至儿孙。
黄梅戏清初起源于安庆府怀宁县石牌镇,其曲调源于怀宁上游的民间小调——黄梅采茶调,道白以安庆方言为标准,经过民间艺人不断传承和改造,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种。辛亥革命之前,安徽省称为安庆府,治所在现在的安庆市。现在的安庆市区则属于怀宁县管辖,县治亦设于安庆城内。石牌镇距离安庆市仅有几十里地,属于安庆方言区。
黄梅采茶调是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小调,随水流传入了下游的怀宁县石牌镇,才使这种民歌小调变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戏剧种类。怀宁县是安徽、湖北、江西三省毗邻地区,自古戏剧繁荣,民间戏剧人才众多,戏剧史家称此地为戏曲“金三角”,而石牌则处在这个金三角的中间,俗称“戏窝子”,唱戏的人多,听戏的人也很有戏剧造诣。中国戏曲主要是从许多“戏窝子”中孕育而流传的,黄梅戏就是从石牌镇这个戏窝子中孕育出来的。现在湖北黄梅和安庆都在争黄梅戏的发源地,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笔者认为,黄梅戏是在黄梅调基础上孕育出来的,这是戏剧史家都认可的事实。但是,黄梅调不仅在黄梅地区流行,在与黄梅交界的安庆西部也同样流行。黄梅调在黄梅境内并没有发展成为黄梅戏,由黄梅调变成黄梅戏,是在安庆怀宁县石牌镇创造完成的。因此,说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是符合历史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