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欢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外。恐惧、慌乱、忧伤、烦躁笼罩着她,内心备受煎熬。也许是童年时代的不幸磨炼了她的性格,也许20岁的生命之花还有太多的美丽希望等待绽放,也许冥冥之中她看见了天堂的母亲鼓励的双眼。姜欢选择了坚强,选择了面对。6月29日,姜欢在西京医院做了颅内手术。手术十分成功,姜欢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情况却不容乐观。无情的病魔将原本瘦弱的她折磨得更加骨瘦如柴,1米6的个子体重只有30公斤。由于脑神经受到压迫,她的双手蜷曲着不能伸展,双腿僵硬,只有在有人搀扶的情况下才能勉强走几步。再加上手术时从咽部切入进入颅内,损伤了她的气管,她经常感到呼吸困难,就连再平常不过的说话发音,她都感到十分吃力。一个曾经健康秀丽的女孩儿,变成了一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残酷的现实令姜欢和所有关爱她的人们难以接受。
信念点燃她的生命曙光
秋天来了。窗外,马路对面的梧桐树叶黄了,开始随风飘落,飘落的令人心酸。姜欢坐在小屋呆呆地看枯黄的树叶一片片从枝头坠落,一只鸽子扑扇着翅膀飞过来,停在窗台上,鸽子温顺的眼睛望着她,发出“咕咕”的声音。突然间鸽子飞走了,带着她的眼睛优美的在天空翱翔,渐渐飞出了她的视线。夜晚,在无边的黑暗中,她常常大睁着眼睛,听屋外檐下的滴水声,想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点点滴滴,反反复复。我还能干些什么?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暮然间死亡的念头浮出脑海,她沉默了。她想起了含辛茹苦抚养自己的父亲,日夜照顾她的妹妹,还有单位里,社会上许许多多为她捐款治病的好心人。这些人的面孔在眼前一一掠过,她的心里又陡然增添了勇气。
姜欢终于从悲伤怯懦中走了出来。她终于明白,她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面对那些关爱,帮助她的人,对她寄予希望的人们,她无以回报,只有活着,坚强地活着才不会辜负了他们。她用蜷曲的手指颤抖地握住了笔,在雪白的稿纸上开始了新的人生。文学,一直是贯穿她整个少年时代的梦想。现在,在遭受厄运之后她重拾这个梦想,她要用写作来证明自己活着的意义。
创作的过程无比艰辛。她的手指不听使唤,多少次钢笔跌落到地上,自己都不能弯腰拾起来。由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她的背部、颈部留下了后遗症,坐久了就针扎一样的疼。于是她就趴在床上写。她写诗歌,写随笔,写她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她每天不停地写着,对生命的渴望,对亲情的感慨,对爱情的憧憬。许多个夜晚,在黑夜无尽的黑暗中,她握紧手中的笔,就像抓紧溺水时手中的那根稻草。在文字的丛林里开出一条路,她在那条路上寂寞前行着。那些激情飞扬的文字,在她的身体里燃烧,迸发,给她力量,成为她病残后活着最大的精神动力。
时光交替,日月轮回,姜欢拖着病残的身体,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坚持写作,从未间断。从1997年到2015年,她先后创作出诗歌、散文、小说、电影剧本等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在市残联和镇安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文联的帮助下,出版了五本作品专辑。那一行行有些凌乱的字迹,一叠叠厚厚的稿纸,就是姜欢生命的足迹。与此同时,2002年,县上领导得知她要做第二次颅骨磨损手术,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她解决了四万元的手术费,帮助她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挣扎着走向生命的绿洲;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看望她,为她解决了许多生活困难,把她列为首批廉租房住户,让她和父亲有了一个静谧温暖的家;镇安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县残联帮助她编辑出版了五部文集,并多次召开隆重的作品研讨会……沐浴着爱的阳光,姜欢变得坚强快乐起来。
姜欢说,她一直带着感恩的心在写作,练书法。她忘不了历届县委和政府领导登门看望她,为她筹集手术费用,为她解决了许多的生活困难。她忘不了县委宣传部、文联和残联的领导,多方联系,为她编辑出版了诗集《真情流浪》《上帝哭了》《与命运抗争》《风缘月夜》《行进中的生命》五部文集,并几次召开作品研讨会。她忘不了县政府把她列为首批廉租房住户,让她和父亲有了一个静谧温暖的家。她更忘不了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好心人为她的两次手术捐款,为她的生活牵挂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