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县区动态  »  民生资讯

打工妹回乡当电商

打工妹回乡当电商

2015-12-15 09:05:22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文/图 记者 谢 非 吉文艳

眼下正值香菇采摘时节,王会敏带领工人加班加点采摘香菇。

眼下正值香菇采摘时节,王会敏带领工人加班加点采摘香菇。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网购狂欢日里,商州区夜村镇白杨店村二组农民王会敏凭借淘宝、一亩田、中国惠农网、微店等网络交易平台销售香菇、木耳、野生狝猴桃等商洛名优土特产,赚了个满盆满钵。从一个不懂电商为何物的农民,经过“双十一”这一战,王会敏尝到了新经济模式的甜头,一下子打开了经营新思路。
  来到王会敏家,其中的一个屋子上挂着一块牌子——商州会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卧室改成的办公室内,一边靠墙堆放着各种尺寸的快递箱子,另一边的桌子上则摆了两台电脑,屋子中间堆满了已经烘干分拣齐备的香菇。“这就是我的办公室了,‘双十一’前后的的一个星期,我总共接到了300多个订单。11月11日晚上,我和丈夫一直忙到凌晨三点多,因为第二天快递员就来取件了,要把当天接到的订单全部打包。网络时代要的就是快。”王会敏说。
  打工女返乡种香菇
  王会敏今年31岁,2002年从西安的一家职业学院毕业后,进了广东一家电子厂,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凭着肯吃苦的一股劲头,王会敏从普通工人一直做到了领班、组长。然而,王会敏的内心并不满足于仅仅是电子厂流水线上的一名组长,随后她应聘去了一家外贸公司,王会敏仍然干得很出色,在离开之前月收入已经近5000,并且在当地一所大学报韩语班,准备进修学习韩语。2009年末,经不住父母的劝说,王会敏回到老家。
  2010年正月,王会敏与当地小伙成婚。婚后的王会敏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却也为两个农村青年的未来隐隐担忧。“给别人打工也不是个办法,总得有个自己的事业。”王会敏说,她回想起以前在南方的时候,那里的人很喜欢北方的山珍和特产,而她的父亲常年种植香菇,于是王会敏也寻思着在自家门前的地里也搞香菇种植。
  就在当年,王会敏和丈夫投资了4万多元的香菇大棚建成了。但似乎成功总伴随着重重困难,在摘取成功的果实前,必要经过风雨的磨砺。由于王会敏是第一次独自搞香菇种植,没有控制好香菇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香菇得了绿霉病,收获的香菇质量、数量都远远达不到要求。结果,第一年他们连本钱都没有收回来。但王会敏是个不轻易言败的人,她并没有因失败而退缩,反而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万多元,扩大了种植规模。这次,王会敏小心翼翼的照料着这些香菇,常常请教父亲和周围的香菇种植户。终于,王会敏的辛苦得到了回报,这一年香菇的病害得到了控制,收成自然也好了很多。接下来的5年时间,王会敏的香菇棚一直扩大再生产,由最初的7000袋发展到2.9万袋,成为白杨店最大的香菇种植户。
  成立合作社打基础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会敏参加了市农业局举办的职业农民食用菌种植培训,来自全市的200多名种植户在一起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王会敏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么多的种植户,每年这么大的产量,但却没有一个商洛自己的香菇品牌,品质上等的香菇全给外地客商做了嫁衣。这让王会敏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王会敏说干就干,她要成立自己的香菇品牌,把商洛的优质农产品推广出去,让全国的人都知道。但是,要成立自己的品牌,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办成的事。要走向全国,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货源。倔强的王会敏决定从基础做起——成立合作社。把全村几十户香菇种植户联合起来,再把他们的香菇收购回来,从而解决自家货源不足的问题。

  • 相关阅读
  • 洞中养大鲵

      程 刚   在洛南县灵口镇洛河畔焦村的一处山坡边,有个80多米的“隧洞”,这个洞既不用于存放东西,也不用于夏季乘凉,原来是村民王博贤为所养的大鲵(娃娃鱼)建的“居所”,王博贤就是灵口...

    时间:12-15
  • 杨斜镇建设千户移民集中安置点

      本报讯 (王 鹏 侯万辉)商州区杨斜镇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松云千户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目前已完成一期444户1680人房屋主体建设。   松云千户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占地230亩,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计划...

    时间:12-15
  • 洛南启动实施洛保一体化

      本报讯 (姜 毅)洛保一体化是洛南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近期,洛南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集中力量,争分夺秒,全力加快项目启动前期工作步伐,确保...

    时间:12-15
  • 一个贫困村的蝶变

    文/图 记者 杨森 王涛 通讯员 汤龙技术人员正在指导群众栽植丹参苗果子狸养殖已成为十五里铺村的特色养殖项目  冬日暖阳普照,十五里铺村天空显得格外的蓝,老妇们悠闲地锻炼身体,孩子们在广场上尽情的戏耍。走进...

    时间:12-15
  • 竹林关移民新区弘扬社会新风尚

      本报讯 (樊利仁)“您瞧!这就是我们为移民搬迁户开办的社区大讲堂,通过一些邻里相帮、孝老敬亲等先进事迹教育,让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互帮互助。”12月9日,笔者在丹凤县竹林关江北移民小区采访时,社...

    时间:12-15
  • 柔弱肩膀扛起一个家

      杨远彦   在镇安县米粮镇界河社区有一位邻居们眼中的好媳妇,她叫毛加慧,她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精心照顾患有白内障的公公、身患肺尘病的丈夫,在丈夫失去劳动能力后,她一边种植烤烟,一边照顾生病在床的...

    时间:12-15
  • 王塬社区的宣讲会

      余婷 柯岩   12月2日,沐浴在冬日阳光下的丹凤县商镇暖意融融,而该镇王塬社区的党员活动室里更是热闹纷繁,20多位村干部、党员代表欢聚一堂,聚精会神地聆听副镇长刘俊敏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家时...

    时间:12-15
  • 34盏路灯“照亮”村民心

      本报讯 (陈绍有)“这下可好了,搬迁小区安装了路灯,晚上村里同城里一样,村民出行不用担心黑暗和摔跤,晚上都可以安安全全的出行了!”近日,镇安县米粮镇清泉村村民朱光有看着装好的路灯开心地笑了。...

    时间:12-15
  • 商南今冬明春科管核桃林25万亩

      本报讯 (李治军 孟水平 许 锋)连日来,商南县过风楼镇双垣村二组村民、61岁的魏忠祥可忙活了。原来,他家栽植的4亩核桃树去年挂果,今秋就收获了110斤核桃,收入1300元。为了让自己的那片“铁杆庄稼”...

    时间:12-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