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谢 非 吉文艳

眼下正值香菇采摘时节,王会敏带领工人加班加点采摘香菇。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网购狂欢日里,商州区夜村镇白杨店村二组农民王会敏凭借淘宝、一亩田、中国惠农网、微店等网络交易平台销售香菇、木耳、野生狝猴桃等商洛名优土特产,赚了个满盆满钵。从一个不懂电商为何物的农民,经过“双十一”这一战,王会敏尝到了新经济模式的甜头,一下子打开了经营新思路。
来到王会敏家,其中的一个屋子上挂着一块牌子——商州会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卧室改成的办公室内,一边靠墙堆放着各种尺寸的快递箱子,另一边的桌子上则摆了两台电脑,屋子中间堆满了已经烘干分拣齐备的香菇。“这就是我的办公室了,‘双十一’前后的的一个星期,我总共接到了300多个订单。11月11日晚上,我和丈夫一直忙到凌晨三点多,因为第二天快递员就来取件了,要把当天接到的订单全部打包。网络时代要的就是快。”王会敏说。
打工女返乡种香菇
王会敏今年31岁,2002年从西安的一家职业学院毕业后,进了广东一家电子厂,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凭着肯吃苦的一股劲头,王会敏从普通工人一直做到了领班、组长。然而,王会敏的内心并不满足于仅仅是电子厂流水线上的一名组长,随后她应聘去了一家外贸公司,王会敏仍然干得很出色,在离开之前月收入已经近5000,并且在当地一所大学报韩语班,准备进修学习韩语。2009年末,经不住父母的劝说,王会敏回到老家。
2010年正月,王会敏与当地小伙成婚。婚后的王会敏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却也为两个农村青年的未来隐隐担忧。“给别人打工也不是个办法,总得有个自己的事业。”王会敏说,她回想起以前在南方的时候,那里的人很喜欢北方的山珍和特产,而她的父亲常年种植香菇,于是王会敏也寻思着在自家门前的地里也搞香菇种植。
就在当年,王会敏和丈夫投资了4万多元的香菇大棚建成了。但似乎成功总伴随着重重困难,在摘取成功的果实前,必要经过风雨的磨砺。由于王会敏是第一次独自搞香菇种植,没有控制好香菇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香菇得了绿霉病,收获的香菇质量、数量都远远达不到要求。结果,第一年他们连本钱都没有收回来。但王会敏是个不轻易言败的人,她并没有因失败而退缩,反而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万多元,扩大了种植规模。这次,王会敏小心翼翼的照料着这些香菇,常常请教父亲和周围的香菇种植户。终于,王会敏的辛苦得到了回报,这一年香菇的病害得到了控制,收成自然也好了很多。接下来的5年时间,王会敏的香菇棚一直扩大再生产,由最初的7000袋发展到2.9万袋,成为白杨店最大的香菇种植户。
成立合作社打基础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会敏参加了市农业局举办的职业农民食用菌种植培训,来自全市的200多名种植户在一起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王会敏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么多的种植户,每年这么大的产量,但却没有一个商洛自己的香菇品牌,品质上等的香菇全给外地客商做了嫁衣。这让王会敏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王会敏说干就干,她要成立自己的香菇品牌,把商洛的优质农产品推广出去,让全国的人都知道。但是,要成立自己的品牌,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办成的事。要走向全国,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货源。倔强的王会敏决定从基础做起——成立合作社。把全村几十户香菇种植户联合起来,再把他们的香菇收购回来,从而解决自家货源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