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信心的王会敏再次被现实泼了冷水。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合作社竟然受到了种植户的冷遇。“以前村里也有过合作社,但是收了村民的钱,却没有给村民带来什么实惠。所以村民对合作社并不相信。我就想着,不能收农户一分钱,实实在在的为种植户做点事情,让村里的种植户能从中得到实惠,愿意跟着咱干。”王会敏说。
为了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王会敏每次的收购价总要比别的地方高几毛钱,这下种植户都愿意把香菇送到合作社来。村里的香菇种植户郭芳玉说:“以前的香菇都是自己种,自己烘干,自己联系卖。现在有了合作社,不愁销路,还能卖个好价钱,很方便。大家跟着会敏干,觉得有奔头。”数月之后,王会敏的合作社社员由开始的7户到如今已经有了40户。“我们种植的面积和数量都增大之后,和外地客商谈价格也有了筹码,能为农民朋友争取到更多的利益。”王会敏高兴的说。
试水电商大获全胜
2014年,王会敏看到村里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在网上买东西,她萌生了把自家的香菇也放到网上销售的想法。但这个想法被一拖再拖,直到她在今年参加职校的创业培训时,她向老师询问有关电商的事情,老师推荐她去市商务局咨询情况。谁知碰巧她遇到了阿里巴巴的一位地区经理,便受邀一同前往商州电子产业孵化园,在听取了一场有关端上发展的讲座后,当时对电商一窍不通的王会敏关于如何靠电商发展本地农特产品的发言,却让她受到了全场的关注。“当时就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的全看向我,我脸烫的似热水浇,双腿发抖,都不知说的是啥了,反正就是把我对电商的理解和期待都说出来了,也不枉我来这一趟。”王会敏回忆当时开会的情景。
在8月份的电商培训中,王会敏边学边练,拥有了自己的网店。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丈夫的时候,却引来丈夫的不屑。“他觉得农民做电商费事又费神,只能偶尔玩一下,对香菇销售起不到实质作用。”王会敏笑着说。就在网店开业的第二天,王会敏便接到了一笔来自四川的订单,对方购买了四斤香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对王会敏来说却像中了彩票一样的兴奋,因为这证明了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自己几个月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当订单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时候,丈夫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现在一回家就问今天有没有接到订单,看到家里的干菇少了,立刻就出去到各家收购去了。”说到丈夫的变化,王会敏也是喜不自禁。今年“双十一”期间,王会敏的最大一笔订单是卖出去300斤干香菇,一单的交易量就达到10300元。随着订单增多,有一个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快递成本高始终是制约网上销售的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无奈自家的快递量小,在各大快递公司都吃了闭门羹。于是,她就去找各个经营网店的商家,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去找快递公司谈价格。终于,在大家合力之下,快递公司将费用降到了较低的价格。
如今,王会敏每天不但要处理网上的订单,同时她还在不断开拓移动终端的市场,各种手机软件一齐上,现在仅微信每月就有七八十单的生意。最近,王会敏正在为自己的香菇申请商标,重新设计包装,做品牌文化。同时,她还去外地考察香菇深加工,为将来做香菇系列产品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