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谭显根 陈风军 陈梓梁

为让边远山区群众彻底摆脱贫困,镇安县把县城建设与陕南移民搬迁相结合,规划建设了栗乡苑社区,使搬迁户发展三产服务业实现稳定脱贫。

两年前,李克强总理视察的云盖寺镇花园移民小区,如今已建设成产业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在扶贫攻坚中,镇安县因地施策,依托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木王民俗风情园,使群众依托旅游业脱贫致富。
2014年1月26日,李克强总理冒着严寒,深入镇安县云盖寺镇云镇村花园社区走访慰问群众,实地调研视察扶贫开发工作,发出了“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的号召。2014年2月25日,李总理在给镇安县中学生江欣桐回信中,鼓励大家寻找“兼顾发展与环境”这个复杂方程的“最优解”,走绿色发展道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年来,镇安如何落实总理指示?在精准扶贫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绿色发展理念怎样落地生根?近日,迎着冬日的暖阳,我们走进秦岭深处的镇安县,探访这里如何用实际行动回应总理对贫困山区人民的亲切关怀。
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
“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这是对镇安县90%以上的贫困户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的真实写照,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导致当地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让高山上的贫困群众彻底挖掉穷根成为现实。
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李波介绍,两年来,镇安认真落实总理提出的“向贫困宣战”“走绿色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吃透县情、镇情、村情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识别出贫困群众存在的最为突出的五种类型,让每类贫困人群对号入座。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实施“移民搬迁、金融扶贫、旅游扶贫、园区承载、合作社带动”五种扶贫模式,实现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管”的“问需式”扶贫新模式。
在高峰镇青山村,看着即将建好的和平佳园搬迁点,村民高荣文站在新装修的房屋阳台上,心中不禁感慨:从建设到竣工,短短两年时间,当年的一片土丘,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移民新家园,心里乐滋滋的!
“树挪死,人挪活。政府给补贴,让咱们从高山垴、大山沟搬到幸福里小区,搬迁政策这么好,人变思想家变貌。”回龙镇幸福里搬迁点万寿村搬迁户徐堂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花园社区采访,我们见到了正在社区工作的县扶贫局局长陈因强,他介绍说,像花园社区、辛福里小区、和平佳园这样的移民搬迁点共有108个,其中千户以上安置点8个,搬迁1.16万户4.17万人。两年来,全县累计有5537户1.97万贫困群众实现搬迁安居,其中847户特困家庭享受搬迁“交钥匙工程”。
当我们来到青铜关镇丰收村二组徐振康家,他正在自家的超市里上货,2014年以前他还是贫困户,聊到致富经历,他深有感触地说:“一年前我还在为致富资金哪里来、依靠啥门路发愁。去年县上推出了金融扶贫政策,我在农商行贷款5万元,一部分购买了3000余斤魔芋种,一部分帮助老婆陈世芳办起了美云秦绣合作社,剩下的资金在村旅游接待点办起了小超市,去年就收入近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