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像贫困户徐振康这样依靠金融扶贫贷款走上致富之路的不在少数。在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米粮镇利用金融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在镇上办起温州服装超市、永友综合超市、魔芋初加工厂、欣源纺织厂等22家企业,扶持开办农家乐和农家客栈88户,个体经营户250多户,饮食服务业160户,开办农产品、面粉加工等家庭作坊50多户,美云秦绣针织600多名。
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增添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据统计,该县财政筹措4000万元作为精准扶贫贷款储备金,由镇安农商行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投放贷款,全县累计发放储备金贷款2.48亿元,落实致富项目5000多个,扶持带动4500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青铜关镇丰收村是途经4A级景区塔云山的必经之路,县上投资1000多万元加大对道路改造提升、停车场、村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村上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依托旅游扶贫,年接待游客1.5万人,人均增加收入2000余元,带动了70余户贫困群众的发展,实现了51户180人贫困人口脱贫。”村支书吴相琴介绍道。
在云盖寺镇花园社区的中小企业孵化园,镇安润鑫佳达超硬材料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工人朱书珍正在维修机器,见到有人参观,她走过来对我们说道,“我是2014年从云盖寺镇西华村搬迁来到对面的花园社区,现在在厂里一天工作8小时,走路到这里就10分钟,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能满足一家人的日常开销,还能照顾老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像朱书珍这样在搬迁小区生活,在中小企业孵化园里打工的还有好多,该县在永乐、高峰、米粮、回龙、铁厂等地的规模搬迁社区周边建设小微企业园区7个,让搬迁下来的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真正实现搬得下、能致富。
该县的永乐街道办栗园村以土地流转为纽带,将分散的资源统一规划利用,成立了豆制品加工、畜禽养殖、农家乐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50人。茅坪回族镇茅坪村通过成立合作社,在集中搬迁点建设9000平方米公租大棚和公租圈舍,实行“统一建设、分户饲养”,带动了100户贫困户和搬迁户发展蔬菜和养殖产业。
据统计,目前全县共发展烤烟、茶叶、魔芋等合作社500多个,社员6000多人,其中贫困户社员3400多人,已建成产业示范村32个、市级家庭农场3个、农业产业园4个、龙头企业15个、产业大户2130户,带动8800多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小女孩与总理的“绿色约定”
镇安地处秦岭腹地,属于典型的土石山区,这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与此同时,镇安属于南水北调水源涵养保护区和国家限制开发区。
李克强在镇安县云盖寺镇移民安置社区视察时,正上初中一年级的小女孩江欣桐挤到李克强面前说:“李爷爷,我给您写了一封信,还有一枝花。”李克强接过花,拆开信说:“谢谢你,我回去后给你回信。”一个月后,李总理在给镇安县中学生江欣桐的回信中,鼓励大家寻找“兼顾发展与环境”这个复杂方程的“最优解”,走绿色发展道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此,镇安县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倡导绿色、生态、循环发展,让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板栗之乡”开花结果。
“变废为宝”探索循环之路。镇安县铅锌尾矿、金尾矿现贮存量约有500万吨,如何将这么多的矿渣变废为宝,笔者在镇安尧柏秀山水泥公司生产现场找到了答案。一车车满载着的铅锌尾矿正运进厂里,大量混合的尾矿渣被传送带源源不断送进高温炼制炉,经过高温粉磨,产出的是一袋袋的成品水泥。
同时,该县多家矿产企业还利用黄金、铅锌等尾矿制砖、微晶玻璃、生态墙体砖,通过一大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逐步实现了“吃干榨净零排放零污染”的循环发展目标,镇安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作为全省典型进行推广。镇安人真正从生态工业中尝到了循环发展的甜头。据了解,全县共完成减排项目14个,累计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较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1044吨和96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