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郑学义 陈 楼)镇安县聚焦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新实施大班主任、学科建设、融合办学工作机制,积极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融合教学模式,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增量、提质、扩优,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大+小”班主任,抓牢共建关键点。针对择班热、择师热现状,镇安县创新实施1名优秀“大班主任”带动N个“小班主任”工作机制,印发《“大班主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大班主任”8项职责、“小班主任”5项职责,引领全县中小学校全面实施“大班主任”改革。制定班主任津贴和绩效工资考核倾斜、评职晋级加分、评优树模优先办法,不断激发广大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全县共有60余名“大班主任”带动近300名“小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成果交流等形式,点对点指导、面对面学习,打造“班风正、学风浓、口碑佳”先进班集体风向标,得到家长和学生一致好评。
“强+弱”学科建设,畅通共建发展线。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启动学科建设。以省级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建立7个县学科发展中心,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85个学科教研中心,以校为单位建立400个教研组,形成了上下联通、全面覆盖的县、镇、校三级学科建设网络。实施课程教学、课题研究、专业发展等特色项目,推动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培训研修,激发专题培训、主题研讨活力,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城+乡”融合办学,扩大共建融合面。针对农村学校“留不住”,城区学校“挤不进”的突出问题,镇安县锚定“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所学校”目标,建立“强+弱”融合办学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县域教育扩优提质。实施分区管理。全县设立中小学大学区各3个,每个学区确定1所学区长学校,统筹指导学区内各校教学管理、设施设备、教师配置、质量检测等工作,助力薄弱学校更新理念、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实施“三园联办”,创新建设“两个三园联办”共同体,有效缓解了县幼、二幼学位紧缺现状,同步化解三幼、四幼生源少、教育资源闲置的现实问题,有力推动城区周边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协同、协调、全面发展。实施结对管办,探索小学段“永乐小学+二中小学部”、初中段“县初级中学+结子九年制学校”结对管办一体融合办学新模式,促进城乡、校际教育教学资源优质均衡,以多形式、多载体推动城乡资源“双融双促、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