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种植烤烟1000多亩,年产值400多万元。”4月1日,站在山峁的水泥路边,镇安县庙沟镇蒿坪村党支部书记杨召卿指着远处的烟田不禁赞叹,“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村民种烟富裕了,基本上每家都有小轿车,楼房一家比一家修得高……”
对于突如其来的幸福生活,许多村民感觉和做梦一般,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穷山沟几年时间变成了小康村。
近年来,蒿坪村始终坚持以绿兴业、以绿富民的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产业,实现了烤烟、食用菌、蚕桑“三驾马车”拉动产业全面振兴的局面,一幅村庄美、村民富、集体强的和美画卷跃然眼前。
开着小车种烤烟
春日的阳光照射在深耕的大地上,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是翻地起垄的时节,今年我增加了种烟面积,早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庙沟镇蒿坪村五组村民胡惠兵冒着热汗,干起活来很是起劲。
蒿坪村烤烟种植由零星分布到规模化发展,杨召卿功不可没。脱贫攻坚以来,杨召卿根据村情实际,动员村民大力发展烤烟产业,目前全村种植烤烟1000多亩,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产业大户就有6家。
“在我们村,大多数烟农都是开着小车种烤烟。”胡惠兵说,“我种烤烟已经8年了,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去年种了35亩,今年扩大到42亩,除去地租和农资成本,每年轻轻松松赚15万元以上。”
据了解,蒿坪村日照达8小时以上,是烤烟的优生区。在技术方面,镇安县烟草公司下派技术员指导生产,并先期提供烟苗、化肥等,采取订单收购方式,待收烟叶时扣除垫付费用,解决了烟农缺资金、缺技术和卖烟难问题。
“种植烤烟的关键因素在于土壤、光照和田间管理,一般农户每亩毛收入3000元以上,精细科管能达到6000元。2024年,全村仅烤烟一项产值达460万元。”杨召卿说。
增收多种羊肚菌
蒿坪村的大棚里,每天都有曾博的身影。
今年45岁的曾博,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自主创业。他跑过运输,下井挖过矿,还做过生意,在外奔波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在蒿坪村,算得上是见过世面的人。
2017年,曾博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义无反顾地返乡担任村委会副主任。作为一名党员,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我参加了县农广校培训班,认真听取了农业专家和老师的讲课,从此对食用菌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博说。
说干就干。培训结束后,曾博立马同村“两委”研究论证,当年创立了镇安县博奥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山区气候优势,流转土地30亩,因地制宜规划了羊肚菌标准化大棚55个。
“增收多种羊肚菌,只要科学地控温、浇水、通风,羊肚菌品质和产量都没有问题。”曾博蹲在大棚里,看着刚冒出小脑袋的羊肚菌说,“目前,我们建设烘干房一座,种植羊肚菌20万袋,年产值45万元。产业联带监测户30户,年解决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450多次,其中监测户务工90多人次,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
监测户沈德荣过去没有正经营生,日子过得很清贫。自从村上成立了镇安县博奥种植专业合作社,沈德荣依靠就地务工收入和发展养殖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养蚕致富新“丝”路
“我养蚕赚钱了,去年专门给蚕加盖了一层房子。”蒿坪村63岁的苏达有满脸笑容地说,“随着养蚕规模扩大,我花了3万元,在二楼楼顶又盖了层养蚕房。”
苏达有养蚕几十年,算得上是一个养蚕能人。20世纪90年代初期,蚕茧才卖2元钱,虽然价格低,也算居家一份收入。脱贫攻坚以来,村集体办起了养蚕工厂,还新建了加工车间,带动了群众养蚕致富,蚕茧价格随之涨到30元左右。
“我一年养十几张蚕,收入两三万元没有问题。”苏达有显得很兴奋,“现在村上有了加工厂,不愁蚕茧销路。我栽了10多亩桑园,还在院子新建了50平方米饲料储备室,趁着我们老两口还能劳动,多养蚕多赚钱。”
因地制宜兴产业,养蚕致富新“丝”路。蒿坪村建立党员包抓产业机制,专职委员阴生芝从农户养蚕技术指导,村集体建桑园试验田,到制作桑叶挂面、桑叶茶叶、桑葚干、加工蚕丝被实行责任包抓到底,蒿坪村迈上了党建引领、产业强村的康庄大道。
“我们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谋划了烤烟、蚕桑、食用菌三大产业。其中蚕桑产业已建成标准化密植桑园1400多亩,建设小蚕共育室一个、标准化养蚕工厂1200多平方米。去年,全村养蚕600多张,收入150多万元,户均增收5210元。”杨召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