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一个关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形象比喻是“倒打一耙”。中国世界工厂在进行日复一日的生产,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中国人还把钱借给美国人消费,反过来美国还指责中国经济失衡。
政策改变会影响就业?
专家认为,应终结出口导向型创汇政策,同样的投资应投到产品供不应求、吸纳就业率高的行业。
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和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初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发展通常是指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出口,把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的余永定近日撰文称,出口导向型创汇政策应该终结了。
余永定称,与其他东亚国家其中最重要的不同点之一,是中国在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大量引资的同时,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力图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增长模式可以称之为“出口导向型创汇经济”。
刘克崮也以出口退税问题,谈到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他说,中国发展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的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以保持一个时期一定的顺差,但是不应该保持这么长时间,顺差也不应如此之大。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中国保持了20多年高度增长的良好纪录,原因在于学习了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战略,用净出口形成的外需弥补内需,支持了GDP高增长。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得益于发达国家的结构失衡。”吴敬琏在4月下旬的一个论坛上说,如果西方国家实现了经济再平衡,中国就会面临出口需求不足的大问题。
中国依赖出口退税的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关系到大量就业人口。对于政策改变是否会影响到稳定就业,刘克崮认为,就业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出口退税的问题,不能说调整出口退税就为危及就业。他认为,这是一个处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处理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关系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行业进行不同的出口退税调整,也是一种“调结构”。他建议,同样的投资,应投到产品供不应求的行业,投入到吸纳就业率高的行业。本报记者 胡红伟
出口退税起落
1985年4月 中国开始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
1994年1月 新税制改革,纳税人出口商品的增值税税率为零,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额猛增。
1995年和1996年 把过去11%、13%、17%的出口退税率,按不同行业分别下调到3%、6%和9%。
1998年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13%、15%和17%四档。
2004年1月 下调出口退税率为5%、8%、11%、13%和17%五档。
2007年7月 出口退税率调整为5%、9%、11%、13%和17%五档。
2008年8月 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2008年11月 出口退税率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2008年12月 将箱包、鞋、帽、伞、家具、寝具、灯具、钟表等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等。
2009年1月 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
2009年2月 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
2009年4月 将CRT彩电、部分电视机零件、光缆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
2009年6月 将箱包、鞋帽、玩具、家具等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