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产阶层在二战后三十年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法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当时中产阶层普遍对未来生活感到乐观且有保障感,堪称是法国中产阶层发展的黄金时代。
但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失业问题日趋严重,法国中产阶层开始普遍出现一种焦虑心态,特别是在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持续高于中产阶层收入上涨速度的情况下,许多理论上处于中产阶层位置的人无力购买其同样属于中产阶层父母居住地同等环境的房产,而不得不置业于房价更便宜的区域,因此产生了“身份倒退”之感。
法国生活条件研究中心社会学家雷吉·比戈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在过去三四十年内法国中产阶层收入上涨速度落后于住房、水电、燃油等物价上涨速度,导致目前法国中产阶层每月身负的“强制性开支”比重提高,进而使得他们可自由支配资金比重下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比戈所指的“强制性开支”包括每月偿还贷款、各种税收、保险、房租、水电、煤气等无法缩减的开支。比戈调查结果显示,1979年“强制性开支”平均占法国下层中产阶层月支出的21%,但2009年时这一比例上升至38%。对上层中产阶层而言,“强制性开支”比例也在这段时间内从20%上升到32%。
此外,比戈举例说,2008年,法国居民税后可支配月收入中间值为1467欧元。对于收入接近该中间值的人群,每月支付完“强制性开支”,再支付过食品、交通、医疗、教育等开支,每月大约只能剩下300欧元用于娱乐、服装等消费。在这部分人群里,48%的人当年没有外出旅游,37%的人没有去过电影院,34%的人没有汽车。
而在拉美地区中产阶层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高通胀、高债务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得拉美的中产阶层的境遇每况愈下。圣保罗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的经济学家马西奥·波奇曼估计,在1980年以后,巴西有700万人退出了中产阶层行列(其中有300万人进入了上层阶层)。
脆弱的“夹心层”
中产者曾被赋予一个拯救世界的英雄形象,他拥有光明无比的未来,被誉为稳定社会的超级力量,但当社会学家把这项光辉无比的任务压在他的肩上时,却悲哀地发现他们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脆弱的夹心层。
在金融风暴爆发后,那些享受千万年薪下台的华尔街高管不断引起轰动,但更普遍的事实是成百上千万的中产阶层集体失业。人们常常叹息于所看到的关于富人身家大幅缩水的报道,但富人有着更丰厚、更多元化的资产,有更大能力来吸收冲击。至于穷人,他们通常远离金融市场、与房产无缘,收入并无实质上的变化,政府也不愿意遗忘了他们而背负指责。所以,真正可能被冲击到的,就是中间的夹心层。
在老牌的发达国家,这个夹心层通常都占据国家人口结构的一半以上。在美国,这个比例甚至超过90%。这些国家的中产阶层对国家的经济贡献最大,但同时又是极为脆弱的一群,他们往往有少量“资产”,例如一两套房产或市值缩水的股票等,不大可能靠这些东西在短期里重新“生产”出新财富。一旦因经济形势不佳而失业或者因一场大病、一次意外事故而丧失元气,容易很快向下沉沦,跌入工薪和贫民阶层。
以韩国为例,中产阶层作为韩国社会的主要部分,经历了一个从高速发展到逐渐减少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中产阶层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曾达到顶点。根据韩国政府的统计,1995年中产阶层比重曾高达73%。但其后开始下降,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更呈锐减之势,仅1998年一年就减少超过1个百分点,其后每年减少0.55个百分点,至今已累计减少10个左右百分点。受2008年发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这一递减趋势还可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