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煤炭贸易可能即将面临一轮毁约潮。
广东一大型煤炭贸易商7月5日透露,广东省内已经有超过10家的煤炭贸易商亏损过亿,已经有少部分企业开始毁约,拒绝履行进口合约或国内采购的合约,“贸易商们普遍要求供应商暂不发货。”中国的煤炭贸易商主要集中在广东。
他透露,今年4月17日-19日的北京中国国际煤炭大会后,几乎所有的大型煤炭贸易商们都与国外供应商们敲定了短期的煤炭进口合约,少则100万-200万吨,多则近千万吨。这批以120美金/吨左右价格签约的进口煤,在短短两个月内,价格暴跌至85美元/吨左右。
另一个场景是,积压的煤炭已经堆满了中国的港口。7月初,煤炭中转港口包括秦皇岛港在内的环渤海四港,煤炭库存已经超过2000万吨,而消费地的广州港煤炭库存也一直高企在280万吨的极限水平。
熟知秦皇岛港情况的消息人士说,环渤海四港已经启动了强力疏港措施,希望与太原铁路局(微博)、呼和浩特铁路局协商后,在月内将四港港口库存大幅下降到1500万吨水平。
但他提醒,具有风向标效应的秦皇岛港库存即便月内大幅下降,也并不意味着终端需求的复苏,这仅仅是港口与铁道部短期协商的结果,而铁道部并无动力长期配合港口控制库存,全年看,港口煤炭库存压力仍将高企。
毁约潮将至
上述贸易商介绍,今年的中国国际煤炭大会期间,国外的主要煤炭供应商以及中国大型的贸易商们都悉数到场,北京的万豪酒店里塞满了煤商。会议期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的动力煤价格在125美金左右,会议刚结束,这一价格下跌了近3美金。
3美金的下调,使得贸易商们的套利空间开始出现。按照当时国内外动力煤价差,贸易商们每吨进口煤大约可以实现20元人民币左右的利润。一时之间,贸易商们跟风似的踊跃签单,一般都签进几百万吨的现货。该人士随机了解了几位同行,汇总下来,几家贸易商的合同量就接近2000万吨。
“有澳洲煤,也有美国和俄罗斯货,便宜的印尼煤采购量也不少。”他说,一些大型央企当时也涉足了煤炭进口。
因为都是现货合约,按照约定,这批进口煤主要集中在5、6、7月份集中到港,而6、7、8月份正是中国传统的迎峰度夏的用煤旺季。
上述贸易商说,原本计划是在夏季用煤高峰启动之前囤煤待涨,赌涨这一波夏季行情。结果,短短两个月内,国际煤价和国内煤价双双暴跌,跌幅超过20%。
曾在中煤集团任职的北京长贸咨询公司总经理黄腾说,估算下来,100万吨的进口动力煤,贸易商们浮亏就超过了2000万美元。而贸易商们在上述会议后签署的合同量至少都在100万吨-200万吨。
上述贸易商介绍,已经有一些信誉不好的企业开始毁约,其中甚至不乏中字头的企业,“大部分企业还是以国内港口煤炭爆港为由,要求进口商暂别发货。”
实际上,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曾出现大幅暴跌,中国煤炭贸易也曾出现过一波毁约潮。上述人士说,现今的状况比当年惨烈得多,“2008-2009年,国际市场虽然糟糕,但国内需求还算理想,且当年正遇山西整治小煤矿,国内煤的供应商受影响不小,如今的境况比当年恶劣得多。”
事实上,山西、内蒙古等产煤大省近年的原煤产量接连飙升,而2009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也不可能重现。
他坦言,中小煤炭贸易商可能因为这一轮赌涨的失败面临出局,大型贸易商们尚能支撑,但财富也会大幅缩水。
限制进口煤?
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的电力、钢铁等下游耗煤量的大幅缩减,是这一轮煤价暴跌的根本原因。
广东省熟悉煤炭的官员透露,经济大省广东年初本预计全年的耗煤量为1.9亿吨,预计增长9%左右,但这一数据现在肯定要重新修正,“需求的下滑比预计的糟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