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以提高技术水平含金量,抢占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高点。
同时,国家将加大对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并把促进专利运用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结合起来,为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刘海波告诉记者,过去多年来中国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与技术成果水平低有关,中国的专利技术往往数量很大,但是质量不高。
由于关系到新兴战略性产业产生的技术成果的运用和保护,上述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解决。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科技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应达到2%(非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这一比例应达到2.5%。有科技部门的专家表示,“十二五”规划的上述比例可能调整到2.2%-2.3%,但是最终指标如何确定,要看“十一五”的完成情况如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9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国内生产总值(GDP)1.62%,低于预期的2%目标。实际上,在“十一五”已经过去的4年当中,研发投入都从未达到占GDP2%的水平。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字,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环境下,中国知识产权的申请量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97.7万件,同比增长17.9%。
不过,中国知识产权的含金量亟待提高。
比如中国专利维持时间偏短,有效专利维持超过五年的国内仅占44.4%,国外这个比例占到了81.2%;有效专利维持超过10年的仅仅占4.5%,而国外是23.6%。
此外,中国企业在科技研发投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外国企业相比差距也很大。
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副局长张华,以中央企业为例指出,目前跨国公司一方面利用专利技术“跑马圈地”,设置技术壁垒,遏制中国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其在严密保护自身商业秘密的情况下,这些跨国公司往往以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为主要对象,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商业机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的重视。”张华在4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年开放日活动上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表示,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优势,数量仅仅是一个基础,质量才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的关键。质量包含两个方面,权利的稳定性和专利的技术性。权利的稳定性可以用有效专利来加以表达,专利的技术性可以用发明专利来加以表达。
为此,他希望国家需要继续加大科研方面的资金和人员投入,“使中国企业拥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专利,加强创新能力”。
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一位专家指出,预计“十二五”国家科技投入的目标有望继续提高,这有利于国家专利技术的快速提升。
“十一五”提出的目标是研发投入占GDP比例的2%,尽管该指标难以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但是“十二五”这个比例继续提高是肯定的,“因为2020年这个比例要达到2.5%,所以2015年的目标比2010年提高一点没有悬念”。
国家发改委、知识产权局、科技部等部门已经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尤其是新兴战略性产业领域,更加强化专利技术的保护和开发。(作者:肖明 李娇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