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论证过于匆忙
研究不够充分
生态遭到破坏
专家们纷纷建言——
地铁建设该降降温了
“19世纪是桥梁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将是地下空间的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道路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对传统交通的运输能力提出了挑战,地铁建设无疑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剂良药。
但过犹不及。如今,各地大搞地铁建设,看似轰轰烈烈的背后,又有多少“隐患”?地铁,到底应该怎样建?
地铁建设热潮席卷全国
1969年,北京地铁1号线正式通车,北京地铁建设开始步入飞速发展时代。截至目前,北京已开通14条地铁线路。
继北京之后,1970年4月7日天津地铁破土动工;1990年3月7日经国务院正式同意,上海地下铁道工程开工兴建;1993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建设开工;1998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5年,南京、沈阳、成都三座城市地铁建设工程相继“上马”;2007年12月,苏州地铁1号线正式动工;2009年,无锡地铁1号线正式启动……
全国掀起了一股地铁建设的热潮。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只有10条地铁线路运行,2010年增至48条,2015年则预计会变为96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有可能变为289条。“地铁的轨道线路可以穿越市中心,既不干扰地面交通又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而且地铁准点、方便、快捷、舒适,所以地铁一投入使用就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贤腾博士表示。
盲目上马“隐忧”不断
既然建地铁于国于民都是好事,为什么有不少质疑的声音?“现在的地铁建设过于匆忙,缺少对客流量、地质情况等多方面的调研和勘探。更可怕的是不少地铁建设者认为,建地铁按套路走不会有错,反正是全国模式,要错都错。”谈到地铁建设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有些义愤填膺。
刺激经济,2009年12月初国务院一次性批复22个城市地铁建设规划,总投资近9000亿元,以往被搁置的一些城市地铁方案终获通过。“我们庆幸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审批不会有如此‘加速度’。”南昌市轨道办有关人士面对记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难怪,以往城市地铁项目审批,至少需要三四年,而许多城市地铁建设此轮借助扩大内需机遇,仅用一年时间便获批上马。
而工程获批之后,建设工程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日夜赶工。资料显示,南京地铁1号线从2000年底开工建设到2005年9月竣工并投入运营,历时5年;而苏州市地铁一号线2007年12月26日首期工程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底至2012年初投入运营,历时4年;无锡地铁1号线于2009年正式启动,预计2014年正式运营。
“在追求建设速度的同时,压缩建设周期的问题不容忽视。”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石明磊教授坦言,“单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看,短周期高密度工程建设,必然会增加工程管理难度、增加消耗、降低安全性。”
2011年7月,南京江宁区一处地铁施工现场挖断了500毫米粗的燃气管,引起周边市民恐慌。8月5日傍晚,苏州街地铁站西南出口附近苏州街路面上出现了一处塌陷,所幸没有人员伤亡。8月10日,南京江宁区中心景点“百家湖”附近地铁施工单位将施工工程土回填时,不慎堵塞了“百家湖”湖区附近的地下污水管道,致使该市中心景点“百家湖”近千平方米湖面被污水污染成乳白色。“这些都是由于赶工期,建筑工人们疲劳作业造成的疏忽。赶工期没日没夜地干活,工程质量必然会有所影响。”一位常年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