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26日,《金融时报》刊登题为《美国不再是机会的乐土》的评论文章,现全文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美国的贫富不均,已经达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政府11日发布报告说,美国家庭净资产在经历前几年的大衰退之后狂跌将近40%,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美国贫富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报告显示,美国家庭中位数财富从2007年的12.64万美元下降到2010年7.73万美元,跌幅为39%。在经历经济衰退之后,美国家庭财富相当于1992年的水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关统计数据还表明,前10%的家庭净财富高达120万美元,为家庭净财富中位数的15倍多,也就是说,富人越来越富有了,而90%的美国人其实是变得更穷了。
这意味着,美国自认为自己仍是一个中产解决的王国,但是,事实已经并非如此了。
在分析这种不均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引用了“边际生产率理论”这一词语,旨在解释通过较大社会贡献获得更高受益的社会现象。然而,事实上,那些通过运用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真正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作人员,所赚得的报酬却相对较少。
有分析指出,绝大多数近年来遭遇财富缩水的美国家庭,主要归咎于房价的下跌,但是,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也是导致财富缩水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让低收入人群略感欣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当前美国人中位数收入比15年前还要低,而全职男性工作人员的中位数收入远低于40年前的水平。与此同时,拥有顶级收入的人群的收入却未受到任何影响,依然高的离谱!
部分分析人士坚称,美国贫富不均之所以加剧,是市场灾难不可避免的产物。然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毫无说服力,原因很简单,部分国家在经历金融危机后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不均逐渐缩小。
市场是根据游戏的规则运作的。美国的政治体系已经编写了诸多有益于富有人群的规则。根据官方统计数据,1985年以来,60%的美国底层人民已经损失了4万亿美元,其中多数损失转移至5%的最富裕人口手中。总而言之,美国成为贫富差距最大的发达国家绝非偶然。
教科书告诉我们,只有放弃增长或效率,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然而,更贴近现实的分析却表明,我们正在为贫富不均付出巨大的代价:它催生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稳定、导致增长减少。那些拥有最健康经济体的西方国家,也是贫富均匀程度最高的国家。
二战之后的数十年内,美国经济迅速增长。当时,贫富差距远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这充分表明了公平、增长和稳定之间的密切关联。
曾几何时,美国被认为是机会的乐土。如今,美国儿童的生活机会对父母收入的依赖程度远高于欧洲的儿童。美国人曾经通过辛勤工作营造出“美国梦”,但是,今天,这个梦已经变成了神话。
当然,美国还可能会成为机会的乐土,但是,它不会自动恢复原状。在我看来,美国当前侧重于削减公共教育支出以及其他旨在提升低层和中层人群收入水平计划的政治环境,无法让美国再次成为机会的乐土。
本评论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腾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