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交错的路网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沙河子重点镇总体规划二期模型
本网讯 (记者 汪锳 通讯员 吴忠民)自2011年3月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镇以来,沙河子镇在“艰难中起步,探索中发展”,按照省上提出的“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起笔基础建设,承揽产业转型,实现面貌转变,奏响和谐乐章,创造了跳出农村、建设农村;调整农业,发展工业;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新业绩,正在书写着一部气势恢弘的壮丽诗篇。
捆绑整合 破解资金难题
城镇要发展,离不开人、钱、地。怎么解决?成为摆在决策者案头的难题。
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计划投资23.16亿元,仅靠省市区的各项配套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经过调研论证,该镇用“三招”破解融资难题。即,除争取省市区资金扶持外,通过争取信贷、授权经营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来加快建设进程,借鉴外地走“经营城市”的发展思路。迎宾路建设为项目融资树立了典型。该项目总投资600多万元,通过出让道路两旁30米的土地经营权,招标开发商按照规划要求修路并完善配套设施,政府没有花一分钱,“借鸡生蛋”完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这种建设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重点示范镇的建设中。131亩保障房建设项目和167亩陕南移民搬迁项目,积极争取省移民搬迁公司、保障房公司贷款资金,各种政策捆绑使用,相互借力、形成有力支撑,预计可为重点示范镇引进资金4.37亿元。成功争取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先后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太阳能光电照明项目、“十二五”重点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太阳能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多方解决资金难题。
捆绑资金的同时捆绑项目,将保障性住房、陕南移民搬迁、绿化、广场、堤防、学校、医院等项目分别交给区直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举全区之力推进建设,这一举措受到省市政府高度称赞。
创新机制 凝聚发展合力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带领队员把以后的工作做的更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管理处工作人员将“流动红旗”郑重交到了中建二队负责人的手里。据了解,2012年,建设管理处开展了安全文明施工“流动红旗”评比活动,针对项目部施工队伍一周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及文明施工等情况进行的综合考评和信誉打分。评比前三名的队伍除授予流动红旗进行表彰,并进行信誉加分,对后三名队伍则进行通报批评,对连续三次考评后三名的企业,招标办则将其拉入黑名单,在以后的招标中不能再报名参与了。
同时还依据《目标责任书》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公示制度和处罚措施,要求各项目法人代表、工程监理负责人每天早8时到建设管理处签到,并将考勤结果在大型展示牌上公示,同时将评比结果抄送市、区招标管理单位,督促施工企业加快建设进度。
“对拖延工期的企业进行严格处罚是说到做到,去年处罚了三家企业共罚款21万元。”李争介绍到。面对记者,曾经受到处罚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脸红了,“吸取教训,7万块钱可不是个小数字,以后要严格倒排工期,按时完工。”正是由于创新了工作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奖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意识,激发了施工单位的信心和干劲。在建设管理处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块巨大牌子,上面印制的是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新区2012年9月—12月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任务一览表,左边竖着的类别栏分别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建设、拆迁,横着一栏分别是项目名称、年度建设任务、已完成情况、工作时限要求、区级领导、科级领导、包抓部门、第一责任人和联系人,每个包抓部门和领导人下面有具体的电话号码。细化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在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正是由于这些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才能使沙河子重点示范镇去年在全省综合考核排名中,从最初的第24名进到第18名、第17名、第14名……当进入前十名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建设工地一片欢呼雀跃,很多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无私奉献 大爱凝聚正能量
在沙河子重点镇建设管理处,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主动放弃节假日,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与严寒拼耐力、与时间抢速度,自己病了,先扛着,家里有事儿,却不吱声……在三年工程的建设中,这里现场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采访当日,见到镇长李争的时候,他刚刚从工地上回来,脸色憔悴。前年,是示范镇建设的启动之年,一切刚刚开始,项目、资金从哪里来?李争每天想的最多是这些事情,白天省上、市区里跑个不停,晚上经常是只睡三四个小时便起来伏案工作。9月21日,是父亲去世两周年的忌日,那天他一早便去了省上谈项目,很晚才回来。“最后都没能赶回去上一炷香,心里愧疚极了,想起来就觉得自己很不孝……”说起这段记忆,李争几次哽咽,摘下眼镜,抹去眼里的泪水。
去年腊月的一天,儿子在一家医院做手术,下午四点进手术室时,李争正忙得不可开交,连电话也没顾上打,“直到晚上十点多才赶到医院见了孩子一面。”虽然沙河子离城里只有十公里,李争却好几天都进不了一次家门。
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的电话响了,被通知当晚9点开会,他笑了笑,给一个熟人挂了个电话,让晚上去学校帮他接一下孩子。“每天来找他的人一拨接一拨排着队,一整天喝不上一口水也是常有的事儿。”一名工作人员在旁边补充道。他说,李争有时一天要接两三百个电话,可是他从来不敷衍不急躁,总是心平气和地跟人说话,看见有未接电话,他是一定要回过去的。
副镇长郭向东被分在工程建设管理组,每一项工程从预算到开工,从实施到竣工他都全程参与,除此之外,他还是综合协调组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父亲近期在住院,但他一直没有请假,也从没有迟到早退,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办公室的一个小伙子说道,但郭向东却向他摇手示意不要讲了。
副区长杨长江在分管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每周5天工作日在镇工作不下4天,每周六周日必到管理处和工地,部署工作,督促进度,协调解决问题。
井万民,从开工的第一天便来到管理处,他主要负责征地拆迁安置和环境保障工作。“除了单位有重要的会议,平时一般都吃住在管理处。去年,眼睛出毛病做了手术,但他硬是一天也没休息,就害怕耽误了工作。”可是井万民却笑着说:“都是小事,不值一提,干好工作保证建设顺利进行才是大事。”
快五十岁的施工经理赵宏斌老家在四川,自工程开工以来,他把心全放在了工地上,很少休节假日,但每当节假日他都尽量照顾年轻的同志回家,而他自己却坚守在现场。
在沙河子镇建设管理处,有二十多位工作人员,像这种有家不能回、顾不上孩子和老人、饿肚子受委屈、带病工作的事每个人身上都有,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觉得很正常,采访时他们都笑着摇摇手。这些点点滴滴,在沙河子这个建设现场也许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故事,但我们已深深地感受到,面对这个崭新的城镇的崛起,不仅需要资金、土地,更需要敬业、忠诚、团结、进取的精神。我们也感受到了作为他们肩上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精益求精 打造优质工程
驾车环新区行驶一周,一盏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格外显眼。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指着半空中的太阳能电池板告诉我们,路灯的安装还经历了一段曲折。原来,有一天,李争走过迎宾路,工人正在安装一盏路灯,本就是建筑专业出身,前些年又参与过金凤山公园的建设管理,李争发现太阳能电池板组件上有些问题。便随即要求停止施工,第二天,他便邀请太阳能路灯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和西安的有关专家来现场识别。结果和他当初的判断一样,施工方将中标的单晶硅电池板换成了多晶硅电池板。“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单晶硅电池板在太阳能转化率上要比多晶硅电池板高14%-17%,不仅照明效果好,而且更加环保节能。”
当时已经安装了110盏,施工方找到李争请求商谈赔偿,可是李争拒绝了,并表示坚决要按照中标时的产品和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更换。无奈之下,施工方只有拔掉了已安装好的路灯,重新换上单晶硅电池板。
路灯的安装只是一个例子,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从管理方到施工方都牢牢树立“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的理念,力争把各项工程打造成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在主干道路面铺设时,监管人员从原材料抓起,严格核查每一罐沥青、每一堆碎石,有一次,当工作人员发现碎石硬度不够,路面碾压过后出现白色的粉末时,便同施工监理一道跑遍了城区所有的沙石供料厂,最后终于在蒲峪镇的一家料场找到了合适的材料,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要求。
建设管理处在抓好建设的同时,不忘抓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廉政教育,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建立健全廉洁自律规定,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公开办事,抓好招投标的管理,将有实力、有技术、讲诚信的企业吸引进来,严格工程管理和财务管理,一手抓质量、一手抓管理,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严把质量关。
招商引资 筑起发展根基
2月22日,也就是正月十三,沙河子镇迎来新年的第一位客人——魏中平。魏中平是商州区砚池河镇人,现在在河南灵宝经营一家传媒集团,通过家乡人了解到将在沙河子新区拟建文化大厦这一项目,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程带人过来考察。
提升镇域综合实力,关键在项目,项目建设与城镇化可谓是相辅相成:项目建设可以推动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城镇化提供经济、财力支撑,转移劳动力,集聚人口;城镇化不仅可以为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促进其创新发展,而且还能直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此,市区两级政府以及沙河子镇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大力引进省内外企业,为商丹工业园区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对重点示范镇建设支撑作用。通过开门招商、叩门招商,已成功与新疆大千公司签订了综合商业中心建设项目,与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商州区信息大厦建设项目,与言爱基金会签订了思源学校建设项目,共引进资金4.37亿元。洛南籍在外经商的企业总裁黄当红在十六届西洽会上与商州代表团结识,当时便签订了3.1亿元的投资合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打算放弃投资。建设管理处又派人赶到新疆与他洽谈,介绍沙河子的发展前景,最终打消了他的顾虑,投资计划得以落实。
沙河子全镇有乡镇企业856个,工业企业11家,其中市级骨干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6家,现有各类职工4500余人。2012年镇域生产总值61.5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8.97亿元。为了奠定后续发展的基石,市区相关部门和沙河子镇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经过宁波商会的牵线搭桥,山东莱钢建设集团也准备在商州沙河子投资兴业,建西北独有的“杨梅园”,并在现场表态:在沙河子投资是板上钉钉的事,不是三千万就是三个亿。“新区建设需要项目做支撑,有了项目才能留得住人,有了项目才能促进产业发展。”区招商局的负责人说。
谈及未来,这里的建设者们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发展蓝图:按照省政府“用三年时间建成一个新区”的要求,到“十二五”末,沙河子镇新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3万人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平方米,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各项市政服务设施基本达到县城水平。展望未来,蓝图已经绘就,着眼现实,崛起只争朝夕。大秦岭正在欣喜的见证,一座功能齐备、产业发达的魅力新城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