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虎在检查马铃薯薯种质量
刘全虎(左)在大田查看马铃薯生长情况
商洛日报讯(记者 刘占良)采访刘全虎很难,难就难在和其他科技人员一样,他只会做不会说,记者问的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他时不时会用专业术语来解释,往往要费很大劲才能听懂。从事农业科技工作33年,他先后从事土壤肥料、农作物耕作栽培、马铃薯试验研究、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主持、合作组织实施完成了部、省、市级重点科研推广项目10多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7项,取得较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可凝结了他不少心血。
马铃薯是农民增收新亮点
刘全虎1957年7月生于丹凤,1978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学专业,1979年11月分配到商洛市农科所工作至今。1995年6月任粮经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0年12月取得高级农艺师职称,2005年7月任粮经研究室主任,陕西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产业专家大院首席专家,陕西省农业科技110市级信息服务专家。
种子是基本的生产资料,马铃薯种薯质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加工工艺改进,市场需求扩张,经济效益提高,特别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从根本上抑制病毒的发生和蔓延,是解决其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提高种质的有效途径。因而开发和推广马铃薯脱毒技术,繁育出生产所需的马铃薯,并应用到生产中去,发挥其良种的增产作用,对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马铃薯是商洛继玉米、小麦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一种耐旱、适应性强的经济作物,我市无论是坡塬还是平川,特别是中高山区更是适宜种植,面积与建国初期相比增加了1.4倍,效益增加1.9倍,可以说马铃薯已成为商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商洛马铃薯脱毒技术专家
2005年底,刘全虎承担了国家农业部“陕西省商洛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和陕西省农业厅“商洛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项目。接到任务后,刘全虎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根据多年来对马铃薯的研究,他发现,商洛虽然是马铃薯主产区,但在生产过程中却存在品种退化、病虫害多、单产低等弊病,如果不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商洛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于是,他便马不停蹄地出外考察,先后到北京、天津等地学习先进的马铃薯种植技术,回到家时已是农历腊月二十六。
第二年开春,刘全虎就带着一帮人着手基地建设。问题又来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原因是他们祖祖辈辈种植了多少年马铃薯,也没有见人制过种,还不照样种植,现在要种植马铃薯还要先制种,许多人嫌麻烦。见说服不了群众,刘全虎就把种子发放给群众免费种植,待到收获期,用良种种植的马铃薯产量比普通马铃薯产量增加了一倍多,群众一看就傻眼了,刚挖出的马铃薯还在地里就被当地群众抢购一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刘全虎就打开了工作局面。接着,由他主持实施完成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项目,每年生产脱毒苗375万株,500万粒脱毒微型薯。为了优化品种,他还从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天津农科院、绵阳农科院、徐州农科院等十多家科研院校引进马铃薯新品种32个,在全市七县区累计推广80多万亩,引进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在全市每年推广面积达到40多万亩,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脱毒种薯农民增收数亿元
有了种薯,没有基地推广,就不能大面积种植,就不能产生效益。于是,刘全虎他们在全市七县区建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4处,原种基地3500亩,良种繁殖基地3.2万亩,并建设市、县、镇、村“四级三代”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累计繁育脱毒种薯13630万公斤,推广面积150.33万亩,平均亩增产480.1公斤,新增总产量45474.33万公斤,新增纯收益47178.63万元,该项目2011年获商洛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一位),2012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等奖。由他主持实施完成的“马铃薯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引进新品种26个,试验筛选出紫花白、早大白、夏波蒂、陇薯3号为主栽品种,推广“一推五改”集成技术(一推:推广应用脱毒技术和脱毒种薯;五改:改马铃薯1:1间套为2∶1间套模式,改露地种植为地膜覆盖种植,改传统施肥为配方施肥,改平作为垄作,改见病防治为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累计推广面积162.66万亩,平均亩增产586.3公斤,新增总产量68667.5万公斤,新增纯收益64657.5万元,2012年9月15日经专家组评审为商洛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接着他还组织实施完成了科技部下达“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商麦9722选育研究”项目,累计推广80万亩,新增纯收益2200万元,2010年获商洛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三位)、2011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商洛地区高效农业栽培模式研究与推广”项目,研究推广小麦/玉米/大豆、蔬菜高效套种、粮经间套、粮油间套等七种高效模式,累计推广127.27万亩,平均亩净增产值231.59元,新增纯收益1287万元,2000年获商洛地区行政公署科技成果二等奖、2001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合作实施的“微肥锰、锌对小麦增产作用的试验研究及锰肥推广”项目,1992年获商洛地区行政公署科技成果三等奖;“微肥锌对玉米增产作用的试验研究”1986年获商洛地区行政公署科技成果二等奖;协作完成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商麦5226选育研究”项目,2011年获商洛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九位);协作完成的“黑木耳袋栽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2006年获商洛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第十一位)。
马铃薯加快走向产业化
近年来刘全虎在全市七县区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4处,面积3.5万亩,每年生产各级脱毒种薯3.8万吨;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处,面积100亩,每年生产小麦良种2.5万公斤。每年在全市建立马铃薯示范点32个,累计示范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200万亩马铃薯生产;小麦新品种示范点28个,示范面积1.2万亩。2010年配合市农技站在商州、洛南、山阳三县区完成马铃薯高产创建34830亩,平均每亩产3107.3公斤,百亩核心攻关田正副各3个点,面积1046亩,平均亩产3587.9公斤,创陕南三地市最高产量。2011年马铃薯高产创建实现了整市推进全覆盖,使我市马铃薯产业被市政府列为“四大产业”之首,到“十二五”期间发展到“百万亩”产业大市,做到“北有榆林,南有商洛”的产业发展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刘全虎科研组在我市共引进、推广、试验马铃薯品种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高产型紫花白、克新1号、克新3号;高淀粉型陇薯3号、坝薯9号;早熟型中薯3号、5号、9号;加工型大西洋、费乌瑞它等品种,先后组装配套集成了地膜覆盖、垄沟种植、冬播、短壮芽、间作套种、配方施肥等一批高产栽培新技术,促进了全市马铃薯单产的提高。
商洛市地处陕西东南部,312国道、西武高速、西南铁路贯穿全市各县区,交通便利,为马铃薯的销售运输开辟了新的途径,马铃薯产品远销河南、湖北、西安等各大城市。加之商洛马铃薯成熟早、品质好、上市早,添补了市场蔬菜短缺。如今,在刘全虎他们的努力下,全市现有马铃薯中小加工企业5个,专业加工企业56个,家庭淀粉作坊2.5万个,年加工转化鲜薯15万吨,从事薯产品营销人员近万人,年销售商品薯约10万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200多元。目前,全市各地已建立起马铃薯示范点30多个,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正在孕育而生,为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