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建设的银川村养鸡场一角
正在建设中的银川村移民新村
银川村村民进行烤烟防虫
商洛日报讯(记者 贾书章 通讯员 贺瑾)柞水县柴庄镇银川村原本是一个村上无企业、集体无积累的经济薄弱村,在村支部一班人的带动下,从发展地膜西瓜、烤烟等特色种植业起步,又搞起了生猪、大棚鸡等养殖产业,企业实现零突破。2012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一个新的银川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村容村貌大变样
柴庄镇银川村位于柞水县东南角,距县城70公里,连接柞水、山阳、镇安三县的色杏公路、金钱河穿境而过。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12户735人,村域总面积7平方公里,有耕地957亩,林地3.6万亩。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状况较差,村里人大多数外出打工,经济基础很差。1999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陈流贵多方奔走,在镇政府和县扶贫局的支持下,动员村民苦干实干,修通了两条宽4.5米、总长7公里的村路,其中义务投工300多个,花费27万元。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在县农业、卫生等部门的支持下,改水改厕52户,新建“三位一体”沼气池55口,变废为宝,群众用起了环保清洁能源。西安慈善协会提供资金23万元,埋设引水管道3500多米,解决了全村人吃水难。2008年,在县发展改革局的支持下,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83.9万元,在银川村刘婆沟口建起了长77.04米、宽4.5米的金钱河大桥,彻底解决了一河两岸1500多群众的过河难。
发展特色种植业
基础设施有了改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就摆在了村干部面前。在这个传统观念还比较保守的深山村,要发展经济,干部得带头干起来。村里立足村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村支部带头在村里搞起了地膜西瓜,头一年发展西瓜31亩,全部使用农家肥,柴庄银川村西瓜因当地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瓜型较小,口感爽甜,一到柞水县城就被抢购一空。初次尝到了甜头的银川人,纷纷搞起了地膜西瓜,现已发展到150多亩,银川村西瓜成了柞水、西安人的“香饽饽”。
西瓜生产搞起来了,群众对昔日种不出啥值钱货的土地又给予了希望。村委会趁热打铁,组织村民代表到镇安青铜关镇考察烤烟生产,回来后立马进入实施。当年发展烤烟50多亩,当年生产,当年见效,全村发展烤烟达到200多亩。三组村民吴宗理今年40岁,他是村里第一个种植烤烟的人,种植烤烟15亩,年收入达10多万元。到2012年,吴宗理把他的烤烟发展到26亩,成为全村最大的烤烟种植户。吴宗理原居住在该村海拔1800米的背林梁上,出行生产生活条件很差。现搬迁到河川平地居住,盖起了4间两层楼房,生活状况大为改善。银川村四组组长朱治全种植烤烟15亩,年纯收入7万多元。家里盖起了新楼房,买回了农用车、摩托车、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为两个孩子成了家,大儿子在县城新区买了房,小儿子搬迁到镇政府附近居住。朱治全多次受到镇政府的表彰奖励;全村烤烟5亩以上10户,年收入75万元。
村支部带领全村人在黄土地上做文章,核桃建园800亩,全村215户家家户户有黄姜和地膜洋芋,黄姜大户、二组村民熊熙明种植黄姜10亩,三组村民王刚种植黄姜20亩,依靠种植脱了贫。村委会听说豆类市场看好,村里发展四季豆100亩,为群众增加了收入。现在,村里的土地80%都搞起了种植产业。银川村还利用优越的地理及气候资源,鼓励农民在自有土地上发展特色种植业。目前,全村发展西瓜150亩,烤烟200亩,地膜洋芋、四季豆等特色蔬菜450亩,特色产业人均增收3100元。
领办产业富乡亲
说起今日银川村,柞水县柴庄镇镇村干部和群众无不感慨产业发展给这个村带来的新变化。
2011年,时任村支书陈流贵带头办起了一个专业化养鸡场,建起5个大棚,依托“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一个大棚养鸡5000多只,每批次生产周期45天,一年可养4批次。年养肉鸡12.5万只,每只鸡成本费需19元,每只鸡可收入2.5元,年收入12万元。陈流贵的鸡场与石羊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由该公司提供饲料、防疫,所产肉鸡全部销往石羊集团。鸡场用工5人,使群众增加了收入。村支部引导发展养殖大户8户,该村三组余世民2011年初搞生猪养殖,年养猪300多头,年收入3万元。三组尹为民年养猪200多头,存栏200多头,全村养猪户达60%以上。养殖业实现年产值80多万元,有力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2008年,在外打工10多年的谭则朝回到村里,个人投资80多万购买设备,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带领村里创办如意挂面厂,现有厂房3000多平方米,日产挂面10吨,年产3000吨,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解决30人就业。随后,谭则朝在丰王沟口新建大棚鸡养殖小区1个,发展养殖大户8户,年出栏商品鸡10万只。2012年,在换届选举中,年仅34岁的谭则朝被推选为村支书,他经营头脑灵活,思路较宽,干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干部群众信任。
谈到银川村的下一步发展,村支书谭则朝信心百倍,他表示,下一步,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拓宽产业链,使特色产业更有地方特色,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让银川村人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