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陆志霖报道:由于新药研发的失败率越来越高,药企纷纷通过资源重新整合来降低风险,谋求发展。昨日上午,默沙东公司正式宣布与拜耳达成最终协议,以142亿美元的价格将健康消费品业务出售给拜耳。这已经是今年至今以来全球医药行业发生的第23宗重大并购案。
近期,医药行业几乎每隔几天就发生一宗重大的并购案。
4月22日,诺华、葛兰素史克(GSK)、礼来三家宣布将联合重组,涉及金额超过285亿美元。
4月24日,肌肉骨骼健康护理的全球领导者美国捷迈(Zimmer)表示将耗资约133.5亿美元收购骨科产品公司Biomet。
4月28日,美国森林实验室(ForestLab)4月28日表示,计划以14.6亿美元收购美国制药商Furiex制药。
5月7日,默沙东公司正式宣布以142亿美元的价格将健康消费品业务出售给拜耳。根据协议条款,拜耳将收购默沙东的非处方药业务,包括抗过敏药物开瑞坦和鼻血管收缩药阿氟林的全球商标和处方权。
而记者粗略统计,仅仅是在过去的4个多月,类似于上述的重大并购或资产置换案例就有多达约23宗。
分析
从多元化向规模化转变
2014年的全球医药行业沿袭了2013年的繁荣景象,再度掀起新一轮并购浪潮。有的医药巨头们正在悄然收缩产品线,如GSK将其肿瘤事业部整体出售给诺华,包括研发、产品知识产权和市场。有的医药巨头则针对某一领域四出并购,如拜耳,在收购默沙东的消费品业务之前不久就收购了滇虹药业集团公司的所有股份。
上个月诺华和GSK两大公司宣布合资成立消费者保健公司,直逼全球第一大消费品保健企业强生,这或许是拜耳对默沙东消费者保健业务势在必得的一大原因。拜耳医药保健中国总裁康洛克此前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就曾表示,滇虹的加盟使拜耳在非处方药类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他们的产品加入后,我们可以组建更大规模的公司。”
有分析人士表示,过去生物医药巨头纷纷选择通过收购来实现产品多元化以拉动销售,但现在这些企业进行并购或资产置换却是为了专注于自身具有规模和专业优势的领域。
(陆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