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粮食安全对于人口大国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应该看到,尽管夏粮实现了“十一连丰”,但长远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粮食丰收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看到丰收背后的隐忧。”程国强认为,小麦丰收对于收购、仓储的压力不容忽视。同时我国小麦的品种品质与国内消费结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通过调结构,在提升小麦优质品种上下工夫。
“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能严重透支,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叶兴庆认为。
对此,国家已着手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等。
今后,要通过增加健康的产能,以弥补这些不健康产能退出造成的缺口,并力争使总产能有新的提高。要在保护好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方面付出艰苦努力。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市场化。近年来,我国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一方面,对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使粮食市场价格“托底”信号显著,粮价“只涨不跌”预期增强,粮价形成机制被扭曲;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压力加大。
“要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现市场定价,使粮价形成与政府补贴脱钩,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为粮食生产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李国祥建议。
这一现象已引发高层强烈关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对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作出了明确部署。会议提出,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专家认为,这一制度建设更尊重市场定价机制、避免价格扭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