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实体经济压力辩证看,民间投资为12万亿经济大省投下信任票

2022-02-22 17:07:17

来源:南方日报

  虎年开工期,深圳市锐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厂区,设备再次轰鸣,公司负责人说,春节期间接到100台送餐机器人的订单,节后就开足马力生产。

  “公司2月就已经接到了去年全年的订单量,今年有信心实现产值2倍增长!”广东日信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保明说。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以深圳锐曼、广东日信为代表的粤企贸易额实现了加速增长,透露出广东经济的暖意。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裹挟之下,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多重挑战。大变局带来大调整,也酝酿着大机遇,广东如何变中寻机、乘势而上,在推动经济社会稳中求进中发挥引领作用?

  民间投资投下了信任票

  当前,尽管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我们依然对广东经济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哪里?

  信心来自于疫情对广东的冲击有限、可控,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增速仍处合理区间。

  经济总量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140.33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9%;物价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8%……主要宏观指标显示,2021年广东经济运行稳健。

  “剔除基数影响,两年平均增长5.1%表明,广东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与潜在增速(5.5%)比较接近。”省统计局副局长王丽莹称。

  信心还来自于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对比,中国经济表现突出。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广东与全国基本同步(8%),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受世纪疫情肆虐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多国生产供应中断或停摆。而我们较早控制住疫情,迅速推动复工复产,并有效应对局部疫情反弹、克服“缺芯缺柜”等多重困难,不仅有力支撑起全球商品供应,还成为国际资本优良的避风港。2021年,广东外贸进出口8.27万亿元、增长16.7%,实际利用外资1840亿元、增长13.6%,增速均创近年新高。

  在这场艰苦战疫中,广东经济不仅通过了压力测试,还彰显出强大韧性。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抗疫一声令下,全链条紧急行动起来,从各级重点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到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制药厂……多方各展所长、协同作战,迅速筑建起一道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支撑经济韧性的背后,是完备的产业体系、较强的创新实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是广东应对三重压力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民间投资信心提升,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22.2%,占整体民间投资比重24.1%,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这是对广东经济投下的最具分量的一票!

  广东产业基础好、经济韧性强,经济企稳、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不单纯追求稳增长

  当下,广东经济正面临较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如何辩证看待实体经济压力?

  联合国最新发布报告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巨大的压力。商务部此前表示,今年外贸形势十分严峻,稳增长的困难和压力前所未有。

  同时,全球供应链紊乱和瓶颈效应短期内难以彻底缓解。原材料价格过高、运力结构性失衡、芯片等重要零部件短缺,这些问题仍持续存在。

  危与机总是相伴而生,不同行业表现迥异: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出现困难;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2021年广东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3%、56.5%、155.6%。

  企业有生死,产业有兴衰,规律使然,只是外部冲击加速了这一过程。

  还要看到,当前实体经济的困难既有被动应对的压力,亦有主动调整带来的影响。

  在稳增长的同时,我们调结构的力度并没有减弱,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既为我们加大调结构力度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也倒逼提高了紧迫性和针对性。

  随着“双碳”目标的正式提出,能耗“双控”成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抓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亦难免要舍弃一部分经济存量。

  有舍方有得。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经济结构,为新基建、新制造、新经济的布局和成长腾出空间。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人豪表示,今年广东要加快财政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广东将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安排省重点项目2022年度投资计划9000亿元。

  可见,稳中求进不是单纯地稳,也不是暂时地稳,而要既兼顾当下又着眼长远。广东推出的稳增长举措,要既能有效稳住当前经济,又能发挥其乘数效应与带动作用,为撬动民间投资与拓展大众消费提供基础与条件。

  大变局带来大机遇

  当前,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原有秩序和格局受到冲击。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

  翻开世界发展史,每一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都带来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深度博弈与调整,推动世界秩序与格局的重建: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则确立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社会结构、价值体系、信息传递、生产和消费方式不断变迁,这意味着技术赛道的变更、发展范式的改变,此前领先的国家要抛弃掉过去的荣光是较为痛苦的,后发国家和经济体则迎来了追赶甚至超越的机会。

  近年来,广东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新基建、新制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底,广东累计推动超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6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累计建成5G基站17万座,居全国第一;培育4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

  “广东有良好的数字产业基础,加之拥有一批优势制造业集群,产业配套完善,有集聚和协同效应,这些优势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将会被进一步放大。”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说。

  处在内外循环交汇点的广东,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高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在推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优势。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广东发挥产业基础雄厚优势,正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2021年广东在5G、4K/8K超高清显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取得系列新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新进展。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酝酿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回顾历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两头在外”的广东经济遭受重大冲击,自此痛定思痛,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韧性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实现“五连冠”;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预计达6万家,稳居全国首位;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产值超万亿元产业集群。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要抓住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善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广东一定能奋力书写出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百年变局百年难遇,抓住机遇便能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机遇稍纵即逝,抓不住就有被时代抛弃的危机!

  • 相关阅读
  • 中经能源产业景气指数发布:保供稳价显效 能源行业平稳

      中经行业发展研究课题组  《中经能源产业景气指数(2021年)报告》今日发布。  中经能源产业景气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四季度中经能源产业景气指数为103.5,受上年同期基数逐季提升、下半年能源供需缺口加大以及...

    时间:02-23
  • 2021年总成交超257万亿元 A股新增投资热情高涨

      2021年总成交超257万亿元——   A股新增投资热情高涨  本报记者 马春阳  中国结算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A股市场全年新增投资者1963.36万,同比增长8.9%。从整体看,去年A股投资者持续入场,总数不断向...

    时间:02-23
  • 立足“四个维度” 厘清“两组关系” 北交所持续释放改革效应

      立足“四个维度”,厘清“两组关系”——   北交所持续释放改革效应  本报记者 祝惠春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揭牌开市,截至目前已满3个月。记者日前获悉,截至2022年1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

    时间:02-23
  • 量身定制冬奥服务,保驾护航体育发展 体育保险走向更大舞台

      量身定制冬奥服务,保驾护航体育发展——   体育保险走向更大舞台  本报记者 于 泳  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冬奥会顺利举办离不开组织者、建设者、志愿者们的付出,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保驾护航。近...

    时间:02-23
  • 人工智能领域新应用 “深度合成”技术将规范发展

      本报记者 李芃达  2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凭借最后一跳的出色发挥逆转夺冠,AI合成主播“小聪”用手语解说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夺冠时刻。作为全球首个手语AI合成主播,“...

    时间:02-23
  • 综保区不达标将实施退出

      本报记者 顾 阳  “2021年,全国综合保税区以不到十万分之五的国土面积,实现全国七分之一强的外贸进出口值,全年实现进出口值5.9万亿元。”在海关总署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

    时间:02-23
  • 中国连续第六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 合作“疫”中攀新高

      中国连续第六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   中德经贸合作“疫”中攀新高  本报驻柏林记者 陈希蒙  在去年如此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之下,中德贸易额再创新高,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一是两国领导人的...

    时间:02-23
  • 产经观察:为制造强国建设插上数字化“翅膀”

      为制造强国建设插上数字化“翅膀”(产经观察·推动结构政策落地见效③)   本报记者 王 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3日 第 18 版)  当前,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

    时间:02-23
  • 2021年全国茶叶内销总量突破230万吨 内销总额达3000亿元

      2021年全国茶叶内销总量突破230万吨,内销总额达3000亿元   推动茶产品消费提质扩容(消费视窗)  齐志明 冯松毅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3日 第 19 版)  核心阅读  充足、优质的茶叶供给,持续为消...

    时间:02-23
  • 积极财政政策适当靠前发力 减税降费今年力度更大

      积极财政政策适当靠前发力   减税降费今年力度更大(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王 观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3日 第 02 版)  “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当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

    时间:02-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