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寻觅油气,就要读懂地质的“语言”。
曾经,老一辈地质队员用地质锤敲击岩石,用红蓝铅笔勾勒地震剖面;如今,一套软件宛如地质“翻译机”,采集数据获得地下信息,再将信息翻译,找到能源位置。
借助科技之力,地下世界正被“解构”,一幅“山河社稷图”让地下世界纤毫毕现,助力勘探者寻觅油气。
以科技之力“解构”地下世界
走进中国石油集团东方物探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的可视化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地下情况,哪里有储层、哪里有溶洞,清晰可见。
“我们通过人工震源来激发地震波,再将地震波通过一体化系统处理解释,经过建模、成像得到清晰的图像后,再利用解释软件的属性反演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刻画地下的山脉、河道、储层、溶洞等。”据物探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崔京彬介绍,得到这样一幅“山河社稷图”,就可以知道油气的大概位置,进一步提高油气产量。
“这样的技术在几十年前可是难以想象。老一代物探人的设备相对简陋。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我国物探技术和物探软件不断发展。”崔京彬表示,超大型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GeoEast就是其中的代表。
据介绍,GeoEast V1.0系统于2004年年底研发成功,此后20年间,持续进行新功能研发和软件性能提升。到2024年底,成功研发了面向云计算及智能物探的新一代平台GeoEast-iEco及基于该平台全新研发的GeoEast 2024版,改变了我国石油物探软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期间,为摆脱国产物探软件对国外计算机硬件的依赖,GeoEast对国产化处理器的适配工作从2023年开始推进,在鲲鹏计算平台上率先完成国产软硬件完整适配,并实现生产业务的支撑,有力提升了中国石油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以技术协同巩固软件全球竞争力
“GeoEast研发二十年来,碰到过非常多挑战。”在物探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技术研究部主任张旭东看来,采集技术的进步促使数据量实现成倍增长,物探技术的进步、AI和大模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算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张旭东表示,战胜挑战,关键在于做好软硬件协同。
“鲲鹏技术路线从操作系统、编译器、数学库以及开发工具链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在与鲲鹏处理器合作的3年当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据张旭东介绍,目前,已经构建了基于鲲鹏的完整开发流水线,GeoEast软件4.4版本也同步会发布基于鲲鹏版本的GeoEast软件。
面向未来,如何通过技术协同巩固GeoEast的全球竞争力?“基于鲲鹏的持续优化与应用,将是未来布局ARM生态的重点工作方向。”张旭东表示,要结合基础软件的关键能力,充分发挥双方生态优势,以倍数级提升GeoEast软件处理性能的基础,面向全球开展生态协作。同时,紧抓AI浪潮在高精度处理方法的共同研究,提升现有处理方法的计算效率,构建GeoEast面向全球市场领先的能力。
以智能化引领国产物探软件生态系统建设
石油勘探,在中国能源开发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前,中国石油勘探技术位居全球前列,石油勘探方法也不断迭代,进入了高精尖时代。GeoEast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正是洞察我国能源勘探能力发展的窗口。
“GeoEast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更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物探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文佳敏表示,未来,智能化是软件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在人工智能与物探技术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重点技术突破,完成系统集成,实现自主管理,建成支撑勘探开发协同工作的智能化软件生态系统。同时,打通地震地质工程油藏全领域全流程,在水文、工程地质、地质减灾等非油领域形成专有技术,提升软件全方位竞争力。
国产物探软件生态系统建设还有哪些发力空间?
“未来,GeoEast软件总体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将保持行业一流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取得重要突破,国产物探软件生态系统全面建成,成为国家物探技术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原创技术策源地。”文佳敏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