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克兴摄(人民视觉)
"> 9月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一家新能源企业车间,工人赶制新能源汽车电池产品。
谭克兴摄(人民视觉)
9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
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五年来,中国工业的“家底”更厚了。李乐成介绍,工业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6个“更加”: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2020年至2024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至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至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大国重器顶天立地,创新动能更加澎湃。产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进入到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新阶段。“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建成运营……中国取得了一批在世界上“数得着”“叫得响”的创新成果。
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20年至202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实数融合扩围增效,数智化应用更加普及。五年来,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到459.8万个,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了1亿台(套)。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产业基础更加牢固。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急需基础产品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稳步提升。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闪亮。截至今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了13.8万家;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户,全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4万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十四五”以来,中国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传统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都占了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李乐成说,“十四五”以来,工信部支持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传统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大幅度提高。
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未来产业加力“生根”。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9.5倍,光伏和风电装备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到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日化美妆、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李乐成说。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十四五”以来,中国梯度培育优质企业,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成色更足。
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上,有关部门不断优化普惠性的支持政策,阶段性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减半征收“六税两费”,让万千中小企业“轻装上阵”。在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上,中国建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超过1800家,建成15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过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超过1.46万家。”李乐成说,这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7%,平均授权发明专利达到22项。
展望“十五五”,中国将如何进一步激发各类工业企业活力?据介绍,中国将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工厂提质扩面计划,培育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支持更多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提高创新的话语权、主导力。“我们将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李乐成表示,要引导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靠过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赢得市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