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田埂上舒展“丰收画卷”

2025-09-22 10:46: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又到秋分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如约而至。

今年,夏粮稳产丰收,“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农业投资和农村消费保持增长……田埂上的“丰收画卷”更为壮阔。

全国上下重农助农、稳粮抓粮的扎实行动,亿万农民群众洒在大地的每一滴汗水,都为国家仓廪更充实、人民生活更幸福夯实根基。

种粮有“芯”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

秋风渐起,日头泼下来,地里腾起一层雾气。在安徽宿州埇桥区蒿沟镇的农田里,一望无际的玉米田褪去了青涩的翠绿,玉米棒子即将撑破绿色的外衣,迎接丰收的到来。

“茎秆粗壮,籽粒饱满,收成稳了。”今年种植了1300亩玉米的种粮大户刘涛随手摇了摇玉米植株,言语中透着自信。

自信来自种子。刘涛介绍,自从6年前改种了新型品种“迪卡C1210”,产量与以前的1100斤/亩相比,现在已经跃升到1500斤/亩的新台阶。“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今年产值能到45万元。”

种粮大户刘涛检查玉米长势。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我家种的300亩青储玉米,今年预估收入最少也得40万元。”站在一旁的种植户冯元接过话茬。这份喜悦背后,是种业振兴悄然改写着种粮农民的账本。

“好种子带来好收成,好收成带来好收入。”蒿沟镇农业农村中心负责人邵友伦介绍,今年全镇种植玉米31700亩,在经过改种新品种,加大“一喷多促”田管力度的支撑下,经测产后的平均产量可达926斤/亩。

种子位于农业产业链的前端,被誉为农业“芯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不断补齐短板弱项,推动种业自立自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收粮用心 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农作物丰产,收购提上日程。

今年,我国油料作物在巩固大豆扩种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油菜、花生的增产潜力。在全国花生种植大县山东临沂费县,24万亩花生正迎来收获期。通过良种良法配套,示范区花生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比去年增加400斤左右。

一大早,在费县西武家汇村的花生试验田,伴随着收割机轰鸣,一串串带有泥土气息的花生破土而出。

“今年收成无比好,产量不断提高,收入跟着涨,花生不愁卖,价格也实在。”75岁的刘德宝和花生打了一辈子交道,既见证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更亲历了从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到合作社统一收购直送加工企业的全过程。

刘德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亩产1000斤计算,仅面前这3亩花生纯收入可达5000元,且收入实时到账。

山东临沂费县的花生种植户迎来丰收。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农民油料作物收获晾晒后,由合作社统一送到中粮油脂仓库,让农民专心耕种,节省运输销售的时间和精力。”费县宝来花生种植合作社社长刘成圣介绍,当前收购范围辐射周边7个自然村,可带动600家种植户稳产增收。

得益于农业深加工的延链补链,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产品突破“微笑曲线”的底端束缚,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

费县中粮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山长柱介绍,通过帮助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对油料作物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农户没有后顾之忧,既推动了当地花生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又促进了革命老区的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要发展、有活力,离不开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各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强化规划、项目、资金、要素间的有效衔接、协同发力,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购销连心 城乡联动带动共同富裕

城乡联动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推进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秋日的蓝天白云下,一场农文旅产销对接活动在北京的闹市区拉开大幕。“刚买的产自内蒙古的杂粮和鲜嫩羊肉,既新鲜又实惠,不出远门就能淘到草原好货,还能亲眼见证非遗手艺。”65岁的北京市民张女士在供销助农现场,手推车里装得满满当当。

买方下单正酣,卖方介绍卖力。在一销售肉苁蓉产品的柜台前,店主付自然线上直播带货,线下介绍产品两不误。

“内蒙古凭借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的优势,给了肉苁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加工成的冲剂可以润肠通便、增强免疫力……”付自然介绍,借力城乡供销系统的通道,企业去年实现销售额8000多万元。

“京蒙协作兴文旅 供销助农促消费”现场。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供销系统以‘文化+展销+体验’为抓手,一头联结田间地头整合优质农产品,一头对接市民‘菜篮子’‘果盘子’,努力打造各地名特优产品产销对接的桥梁和农文旅资源推广的平台。”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马建梅介绍,以展示展销为切入点搭建的对接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进入了市民餐桌。

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期冀。截至2024年底,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已超过9600亿元,实现了“五连增”,不少曾经的“土特产”,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近期,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部署了9方面23条举措,提出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引领供需结构升级,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三农”稳,天下安。从丰产到丰收,从一粒种到一条链,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每个“三农”人都是值得点赞的英雄。

丰收的故事正在讲述,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实习生邱天翔、刘思彤对此文亦有贡献)

  • 相关阅读
  • “AI电力神话”“电碳银行”……电力科普讲解大赛创意纷呈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赵竹青)电网的终极救命底牌是什么?黑启动电源就像“心脏起搏器”一样,能在最极端的停电情况下一键重启城市。电力系统里竟然也有孙悟空的“定海神针”?揭开构网型储能的神秘面纱……9月17日至18...

    时间:09-22
  • 地球储碳的“胃口”有多大?

    地球能“吞”下多少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在问地球的“胃容量”有多大。人类一直以为,地壳深处那些沉默的岩石构造,就像宇宙黑洞一样,能无休止地吞噬人类制造的碳排放。毕竟,把二氧化碳“埋”进地下,听起来...

    时间:09-22
  • 纳米级粒子“量子挤压”首次实现

    科技日报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实现对纳米级粒子的“量子挤压”,即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小于量子力学零点涨落。这一成果不仅为基础物理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也有助推...

    时间:09-22
  • 浙江中欧班列今年累计开行突破1000列

    人民网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乔雪峰)9月17日,2列满载日用百货、电子元器件、新能源设备等出口货物的中欧班列先后从义乌西站驶出,标志着2025年浙江中欧班列(含中亚方向)累计开行已突破1000列。 “今年浙江中欧班列开行情况持...

    时间:09-21
  • 北京中亚班列阿拉山口线路实现常态化运行

    人民网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乔雪峰)9月21日,由中国铁路北京局丰台机务段担当牵引任务,满载55个40英尺集装箱汽车零配件、废水处理设备的中亚班列从北京铁路物流中心高末铁路专用线缓缓驶出,开往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这标...

    时间:09-21
  • 文为魂农为基旅为体 合力绘就“农康文旅”融合新图景

    醒狮腾跃间,明清青砖瓦房与现代康养设施相映成趣,市集里的汤馄饨冒着热气,非遗茶果子工坊前游客排起长队,身着明韵衣冠的市民穿梭古巷……连日来,在广东省博罗县山下村,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罗浮山下”庆典正在上演。 中央...

    时间:09-21
  • 数字化规模化助力地方农特产业提升发展效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头连着农村的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幸福生活。 作为特色农产品,陈皮产业长期面临着“产地分散、标准不一、价格不稳”等行业痛点。如何从流通环节切入,推动产业链条走向透明与规范,是行业亟...

    时间:09-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