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人形机器人前景如何

2025-09-22 09:16:00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前景如何

从春晚舞台上的秧歌舞表演,到人机协作跑马拉松;从绿茵场上的灵活踢球,到运动会上参与竞技……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进入公众视野。它们动作越发灵活,行为越发“拟人”,在不少场景中已初步具备与人类互动协作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稳定性差、难以商业化等现实约束,也让许多人关心:人形机器人前景究竟如何?

要看到,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发展早期,技术瓶颈显著,实用化挑战巨大。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形机器人面对不确定性和突发状况,仍存在稳定性不足、运动控制复杂、能耗大、成本高等难题,从单一技能走向通用智能还需时日。其双足双手机械结构、高度依赖交互与情感能力等特点,也决定了技术标准和系统优化仍待长期推进。

但也要看到,机器人以“人形”为进化方向,是基于现实环境适配、技术路径依赖与情感认同需求这三重逻辑的共同选择。从环境维度看,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设施是依据人类的身体结构与运动模式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天然匹配这些既有环境,无需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即可“无缝接入”。从技术维度看,人形机器人能够通过观察人类行为、模仿动作序列,并借助多关节传感反馈,实现高效的技能迁移。这种拟人化学习机制,大幅降低了传统机器人从零编程的成本,提升了训练效率。从情感维度看,人形机器人的外观与行为模式更易获得人类的信任与共鸣。在医疗陪护、家庭服务等需要高度情感互动的场景中,它们能更顺利地与人建立联结,提升服务接受度。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描绘了其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广阔前景,展现出人形机器人极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拥有人形不仅意味着人类能做的工作它们也能做,还意味着在极端环境或特殊情境中,人类无法承担的工作可以由它们代替完成。目前,人形机器人已逐步迈出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政策标准的日益完善,人形机器人将逐步进入与人类生活协同的新阶段,在制造、服务、医疗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人形机器人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它或许步履尚显蹒跚,但价值毋庸置疑。继续推进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真正“服务于人”智能助手的现实呼唤。当然,人形机器人产业成熟绝非一蹴而就,它既依赖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支持,也需政策与标准协同推进,更呼唤社会各界给予更多耐心与理性期待。全产业链需协同攻关核心零部件,建立统一的标准与安全规范,可先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应急救援等结构化或高危险场景实现应用,再不断积累数据、迭代技术、降低成本,逐步推进多场景规模化应用。

  • 相关阅读
  • “AI电力神话”“电碳银行”……电力科普讲解大赛创意纷呈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赵竹青)电网的终极救命底牌是什么?黑启动电源就像“心脏起搏器”一样,能在最极端的停电情况下一键重启城市。电力系统里竟然也有孙悟空的“定海神针”?揭开构网型储能的神秘面纱……9月17日至18...

    时间:09-22
  • 田埂上舒展“丰收画卷”

    又到秋分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如约而至。 今年,夏粮稳产丰收,“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农业投资和农村消费保持增长……田埂上的“丰收画卷”更为壮阔。 全国上下重农助农、稳粮抓粮的扎实行动,亿万农民群众...

    时间:09-22
  • “电力之光”中国电力科普月活动在大连开幕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赵竹青)9月19日,在全国科普月期间,2025年“电力之光”中国电力科普月开幕式活动在辽宁大连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电力科技强国”,采取线上线下“1+N+云”的形式,即开展1个主...

    时间:09-22
  • 央行开展3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截图。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今日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240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同时,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3000...

    时间:09-22
  • 9月LPR维持不变:1年期3% 5年期以上3.5%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9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这是LPR自今年5月下降以来,连续4个月维持...

    时间:09-22
  • 地球储碳的“胃口”有多大?

    地球能“吞”下多少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在问地球的“胃容量”有多大。人类一直以为,地壳深处那些沉默的岩石构造,就像宇宙黑洞一样,能无休止地吞噬人类制造的碳排放。毕竟,把二氧化碳“埋”进地下,听起来...

    时间:09-22
  • 纳米级粒子“量子挤压”首次实现

    科技日报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实现对纳米级粒子的“量子挤压”,即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小于量子力学零点涨落。这一成果不仅为基础物理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也有助推...

    时间:09-22
  • 强光磁试验装置换上强大“心脏”

    科技日报合肥9月21日电 (记者洪敬谱 通讯员石钰)记者21日从安徽大学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主任、该校强光磁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匡光力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在“强光磁试验装置”核心系统研...

    时间:09-22
  • 大模型“眼睛雪亮”,谣言减少三分之二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杨雪)用AI治理谣言,立竿见影。抖音平台近期将AI大模型技术用于谣言治理,一个季度平台谣言曝光量下降67%。 近日,在抖音不实信息治理开放日活动上,抖音不实信息治理负责人李博介绍,以往发现谣言往往需要在媒...

    时间:09-22
  • 投资人工智能耐心少不了

    原标题:投资人工智能耐心少不了新兴技术的发展往往离不开资本的投入。如今,人工智能被很多人视为塑造未来的核心驱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投资热潮。然而,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什么样的资本能够真正撑起人工智能的明天? 国...

    时间:09-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