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迭代 央企探索能源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09-30 15:33: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夏晓伦)当前,我国能源绿色转型迈入系统性变革的关键阶段。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在高空风能开发、新型储能、氢能转化等前沿领域,中国能建正探索出“创新—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路径,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向空索能

在全球风电开发进程中,传统近地风电早已面临两大核心瓶颈:一是近地风资源分布不均且总量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电力需求;二是风力输出受天气影响大,稳定性不足,给电网消纳带来挑战。

而被行业视为“破局关键”的高空风能,正填补这一空白。300~10000米高空的风能理论储量,已超过全球电力总消费需求的100倍,不仅能量密度更高,且风力输出更稳定,成为风电开发的“新蓝海”。

据了解,目前,高空风电主要有“空基”“陆基”两条技术路线。其中,中国能建研发的伞梯式陆基技术,因具备功率大、部署灵活、适配山地、海岛等特殊场景的优势,成为商业化落地的优选方向。

据介绍,该技术的核心路径可概括为“空中捕能-缆绳传能-地面发电”:通过氦气球助力空中伞梯系统升空,利用做功伞捕捉高空风能,再通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缆绳将能量传递至地面;地面的双机组卷扬机构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搭配万向滑轮架实时适配风向,最终实现兆瓦级单机功率输出。

为保障系统效能与安全,中国能建还针对性突破了四大关键技术:高空高效捕能技术、长距离低损耗传能技术、做功伞高效开合技术、长时稳定智能控制技术。这一系列创新,让该技术具备了高性能稳定输出、智能调峰、全环境适用、模块化部署、零碳环保、自主可控与抗灾应急等多重优势。

2024年初,全球首个兆瓦级高空风电示范项目在安徽绩溪成功并网发电。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突破高空风电的工程化瓶颈,正式迈入商业化探索阶段。

错峰调峰

随着全球及中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速,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占比已超45%,但风光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特性,叠加火电占比持续下降,直接导致电力系统面临 “灵活性调节资源不足”的新挑战。

中国能建研发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通过“储能-释能”的闭环设计形成解决方案:储能阶段,利用电网低谷期的富余电力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储存于地下盐穴、岩洞等特定空间;释能阶段,释放高压空气驱动透平机组发电,为电网高峰时段补充电力。

在工程实践层面,中国能建已在湖北应城、甘肃玉门、山东泰安、陕西铜川等地落地多个示范工程,且在技术、规模、效率等维度持续突破,更实现了压缩机、透平机等核心装备的全面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面向电力转型需求,中国能建进一步整合形成解决方案。将压缩空气储能与全绿色电站系统方案结合,既能提供绿色电量,又能为电网提供稳定支撑。目前在西北建设的全绿色电站,其运行效能已等效于传统火电机组,为新能源基地的稳定并网提供了重要保障。

绿氢链动

在解决了电力供应的“增量开发”与“稳定调节”问题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还面临着另一关键课题——清洁能源的跨领域应用,而氢能作为热值高、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载体,正成为破局的重要方向。

数据显示,氢能是宇宙中最丰富元素的载体,2030年全球绿氢产量预计达3600万吨,中国氢能行业产值更有望在2035年突破5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不过,氢能产业目前仍处于导入期,面临多重技术瓶颈:装备适配性不足、“电化耦合”技术不成熟、储运成本高、系统集成难度大等问题,制约着氢能的规模化应用。

记者了解到,中国能建全面布局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并推出了绿色氢氨醇解决方案。目前,该方案已在三大核心领域取得突破:绿氢制备环节实现高效电解水制氢技术优化,氢化工关键技术攻克了氨、醇等衍生品的转化难题,氢应用技术则在交通、工业等场景完成适配。依托这些技术,中国能建已打造吉林松原等大型绿色氢氨醇基地工程,部分项目因技术领先性被列为行业标杆,且即将进入投产阶段。

从发展布局来看,中国能建已实施20余项氢能重点示范工程,同时储备了50余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氢能项目。随着技术迭代加速,未来氢能成本将逐步降低,有望重塑全球能源与产业格局。

  • 相关阅读
  • 三峡升船机结束2025年计划性停航检修恢复通航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杜燕飞)三峡集团发布消息,三峡升船机2025年计划性停航检修29日正式结束,如期复航,迎接国庆节、中秋节客货运高峰期到来。 货船正缓缓驶入三峡升船机。汤永浩摄 三峡升船机按计划性开展停航检修,...

    时间:09-30
  • 业界:科技赋能构建数智化电力造价管理生态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杜燕飞)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在能源安全、行业发展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日前,在电力工程技术经济论坛上,与会嘉宾表示,电力工程造价是电力技术方案可行性的“试金石”,也是实现电...

    时间:09-30
  •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电联发布两项零碳园区标准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杜燕飞)在“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正从概念探索走向规模化实践。日前,在 2025 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发展论坛上,中电联标准化部发布了《零碳园区碳核算技术规范》与《零碳园区评价规范》两项零碳园区...

    时间:09-30
  • 更规范更专业 平台赋能直播机构健康发展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王绍绍)“当前,广大直播机构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播、艺术展示与文旅融合的中坚力量,正肩负起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责任。”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在近日召开的2025抖音直播机构大...

    时间:09-30
  • 聚焦品质提升 业界多举措促进土鸡产业消费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夏晓伦)“当前,中华土鸡产业既面临多方面挑战,也存在着发展机遇。面对市场的新变化,行业需重视年轻消费者的新需求,积极应对。”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华土鸡长城夜宴暨中华土鸡...

    时间:09-30
  • 下沉市场需求释放 撬动文化消费新引擎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夏晓伦)“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这与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苏州大学讲席教授高志凯在近日举办的“新浪新闻・热浪之夜”活动上表示。 从良渚古城的文...

    时间:09-30
  • 5G-A与AI融合加速解锁产业新价值

    2024年,“5G-A商用元年”与“AI入端元年”同步开启,政策引领、技术创新与市场驱动的联合作用下,5G-A与AI的深度融合持续走深走实。 目前,我国5G-A网络覆盖300多个城市、套餐用户突破3000万户,支持5G-A的终端数量超1亿...

    时间:09-30
  • 突出四大特色 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将于10月在武汉举办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孙阳)记者从商务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将于10月14日至16日在湖北武汉举办。本届论坛以“支点湖北 智链全球”为主题,由商务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打造中...

    时间:09-30
  • 10月1日起将实施一批国家标准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郝帅)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10月1日起,工业机器人动态稳定性试验方法、云计算超融合系统、湿巾及类似用途产品、养老机构康复辅助器具基本配置、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等一批重要...

    时间:09-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