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好书推荐

《梁祝》背后的无名英雄

《梁祝》背后的无名英雄

2012-06-27 16:59:15

  他看到我拉提琴的技术差,但在民族化方面,可能是他可用的人才吧,就对我说:“你看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叫什么呢?”我们当时年轻,有些自命不凡,说要叫什么学派。丁芷诺说,俄罗斯有俄罗斯学派,我们可以叫“中国小提琴学派”。意见汇报到院党委书记孟波那里,他问:“你们的学派有作品吗?有理论吗?都没有,那还是‘实验’,就叫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吧。”就这样,在刘品的具体领导下,在孟波的指导下,于1958年8月9日,在上音大礼堂(现在的贺绿汀音乐厅)走廊上,决定成立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既然我们要走这条路,怎么走?人才怎么用?刘品都有考虑。他对我说:我们挑人,首先要挑对民族化有积极性的,在提琴演奏上要有一定能力的(我是例外)。当时,我们要上课,要下乡,再搞民族化,写东西,事情很多。晚上太困了,我不抽烟的也要抽了。女孩子们如张欣,就用自来水浇浇头。虽然我们有真情实感,但是不会作曲。写到劳动号子时,就在琴上拉一个大和弦,十分幼稚。

  当时确定的实验小组成员有丁芷诺、沈西蒂、张欣,她们是当时培养青年小提琴家的苗子。提到俞丽拿,刘品开始说不能让她参加。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除了民族化之外,还要赶超国际水平。俞丽拿外国曲子拉得好,就让她专攻西洋提琴技术。当时我名义上是组长,其实是“傀儡”,整个计划都在刘先生脑子里。他让我与丁芷诺搞创作,演奏是沈西蒂以及后来的俞丽拿、沈榕。

  俞丽拿是怎么参加进来的?就是8月9号决定成立实验小组后,当天下午开会,俞丽拿因不是小组成员伤心地哭了,她说:“我不要照顾,我宁愿做一颗为民族化铺路的石子,将来不能成名成家也绝不后悔!”我很感动,又不好说什么,就看刘先生的脸色。见他轻轻地点头,我想他是满意的,我就说:“那大家就同意了。”就这样,俞丽拿进组了。

  俞丽拿参加进来后,与我们一起在演奏民族化方面共同研究,但研究的骨干是丁芷诺,如某些滑音的指法是我带进来的,由丁芷诺用恰当的符号在曲谱上表示出来。张欣和朱英负责理论,我们研究的成果,就由她们记入“实验小组日记”的一个黑色本子中。可惜,“文革”中这本日记找不到了。这个小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刘品提醒我们,实验小组不能孤立,要团结广大师生,即使有些人跟我们观点不一样。比如王纬一同学,他原来是怀疑我们的,但他后来写的《梆子风》多好啊!谭蜜子同学的《江南好》、王家阳同学的《四季调》等都受到好评。

  为了使作品更贴近群众,刘品还组织大家开展有关“群众音乐思维习惯”和“小提琴演奏上的民族风格”等主题的讨论会甚至“辩论会”。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家逐步认识到要使小提琴“民族化”,不仅要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内容,还要尽可能在作品中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音乐语言,以及探讨使音乐语言更具有民族风格的演奏手法。这就为创作《梁祝》协奏曲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刘品逼着何占豪创作《梁祝》

  在国庆十周年之前,院领导和刘先生希望“实验小组”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写一首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去攀登小提琴艺术的世界高峰,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虽然领导的期望给了我们重大压力,但是“实验小组”还是硬着头皮上报了三个题材,供领导选择。两个现代题材:“女民兵”和“大炼钢铁”;一个古典题材:在弦乐四重奏《梁祝》的基础上,写一首大型的协奏曲。当院领导孟波同志富有远见地帮我们选择了《梁祝》题材之后,刘品先生立刻赶到上音师生正在艺术实践的所在地———温州,着手组织创作班子。

  • 相关阅读
  • 《化蝶》:好读的国学经典普及读物

    《化蝶:庄子的密码》以《庄子》内七篇为主体,外加《说剑》和《天下》篇,作了详尽的考据、导读和解码,并以悦读《庄子》的情趣为轴,对《庄子》一书进行了新的解读,是写给70、80后看的有趣、好读的国学经典普及读物。...

    时间:06-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