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好书推荐

《梁祝》背后的无名英雄

《梁祝》背后的无名英雄

2012-06-27 16:59:15

  在实验小组内,他希望我和丁芷诺能担负起创作的重任,以便坚持“民族化”的思想与方向。但刘品先生的设想很不顺利。首先是我有严重的畏难情绪,我觉得自己作为业余作者的创作潜力已经挖尽,难以完成领导交给的重任,颇有“临阵脱逃”的架势。刘品先生首先为了消除我头脑中的畏难情绪,耐心地做我的思想工作。白天没有说服我,晚上又把我叫去与他同睡一张床,异乎寻常地与我展开“床上谈心”。他说:“何占豪,你把你的东西唱给我听听,随便唱。”我唱了一段,他说:“很好听呀。”我说:“好听是好听,但这是越剧,不是乐曲。”他要我再唱,我又唱了一段。他说:“很好!很好呀!非常好啊!你看,这音乐就像台上的大幕慢慢拉开的效果。”我说:“哎呀,刘先生,我没作过曲啊,不行的。”这个时候,他开始批评我了:“你不要以为贝多芬、巴赫这些大音乐家,他们的音乐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固有的。不是的!它们都是从民间音乐来的,你怎么不行?”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是茅塞顿开,才使我有勇气投入《梁祝》协奏曲的创作中去。

  创作爱情主题之前,刘先生又慎重地提醒我:《梁祝》四重奏(即俗称“小《梁祝》”)的主题,虽然比较优美,但不够深刻,协奏曲的爱情主题一定要在“深刻”上下工夫。正因为有他的提醒,才促使我重新在越剧中发掘深情的素材,写成了现在这样不仅优美而且深情的爱情主题。没有刘品先生对我的开导和鼓励,我不会有勇气去写《梁祝》,也许今天就不会有《梁祝》这首协奏曲;没有刘品先生对爱情主题的设想与严格要求,也许今天也不会有众人爱听的《梁祝》爱情主题了。

  为什么在“大跃进”的浮躁社会环境里,会产生《梁祝》呢?原来地方上刮浮夸风时,党中央及时发现,《人民日报》发了文章,强调要科学分析。当时刘品说,看来我们的冲天干劲要跟科学分析相结合。我们管弦系有民族化的决心,但是我们终究没有学过作曲。小作品我们写了好几个,群众很喜欢,但是大作品看来还是要作曲系的老师指导。请谁呢?丁芷诺的父亲丁善德教授的学生陈钢。刘品的这一建议得到孟波和丁善德两位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作为管弦系的学生,也能到丁院长的课堂上,同陈钢一起接受他的直接指导,为《梁祝》创作的成功获得了艺术的保证。

  《梁祝》协奏曲的成功,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它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有高层领导的支持与决策,有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以及“实验小组”和广大同学的出谋划策。但《梁祝》作为小提琴民族化的非凡艺术成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艺术的设想到实验、创作及人事的具体安排与建议,刘品先生都是关键性的指路人,他是《梁祝》“系统工程”的总策划。没有刘先生的策划就没有《梁祝》,刘品先生是促使《梁祝》协奏曲诞生的第一功臣。而我所有的追忆都是“第一证言”。

  我与刘品先生的最后一面,是在2008年的医院里。因为2009年是《梁祝》诞生50周年,各方来问怎么纪念,我去求教刘先生。刘先生虽然只比我大三岁,但是就像比我长一辈,是我永远的领导,我有事都请示他。50年里《梁祝》成了名曲,我们也成了名人。其实我们这些人当年真的是“小蚂蚁”,不是什么“专家”、“名人”。说实话,50年来,我的内心对一个人总有歉意,那就是丁芷诺。《梁祝》原来是我们管弦系的“献礼”作品,丁芷诺和我一起构思。后来丁善德先生做了工作之后,陈钢参加合作,丁芷诺她发扬风格主动退出,那个时候我们叫“共产主义风格”。她退出后,发生了一件事:陈钢有一天把总谱丢了,谱纸放在自行车后座飞掉了。到了冲刺阶段,五月份要排练、要汇报、要演出了,怎么办?丁芷诺挺身而出,接手编写,现在《梁祝》当中有一大段是她写的。

  • 相关阅读
  • 《化蝶》:好读的国学经典普及读物

    《化蝶:庄子的密码》以《庄子》内七篇为主体,外加《说剑》和《天下》篇,作了详尽的考据、导读和解码,并以悦读《庄子》的情趣为轴,对《庄子》一书进行了新的解读,是写给70、80后看的有趣、好读的国学经典普及读物。...

    时间:06-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