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好书推荐

杨志今: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5-01-15 15:30:12 来源:人民日报 张 贺

  近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

  记者: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成效显著,请问中央为什么要出台《意见》,有何重要意义?

  杨志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就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分别作出了明确部署。

  近年来,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新的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记者: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意见》在这方面有哪些亮点?

  杨志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主要是过程和机会的均等,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平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好每一名公民的文化权益。推进均等化工作的重点是补齐短板、兜好底线,主要包括: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大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结合国家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实施精准的文化扶贫,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发展;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等。

  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主要是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各地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标准,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的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标准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同时还要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