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故事“黑羊”是这样开头的:许多年前,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有只黑羊被枪决了——令人不寒而栗,它一反传统的黑羊是害群之马的形象,将它设定为一个受害者,意味深长。
“其他六位”讲述了一只博学睿智的猫头鹰,被仰慕者“在没有打听其他六位是谁的情况下,就立刻封它为全国七贤之一。”,联系当下社会乱象,不得不让人感叹作家刻画之入木三分。
“两条尾巴或是折衷主义的哲学家”,哲学家面对狗咬自己的尾巴和蛇咬尾巴给出了两种解释,前者是“赶走身上的虱子”,后者则是“无限和永恒”,让人联想起某导演在成名前后对同样问题的不同回答,前者是“不过是随便拍的”,后者是“有传统文化的深意在里面”。
如此种种,书中的故事很容易就能找到现实生活的参照物。
拉美文学大爆炸时代的遗珠
奥古斯托·蒙特罗索,生于1921年,2003年逝世,一生出版了七部作品,为他带来数个西语文学重要奖项,包括胡安·鲁尔福奖(1996年),阿兹特克奖(1988年),以及阿斯图里亚斯文学奖(2000年)。
直到今天,《黑羊》一书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畅销多国。对中国读者来说,蒙特罗索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但读过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人都会知道“恐龙”这个故事,短短几个字的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短经典:当他醒来时,恐龙依然在那里。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连略萨在他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里也对此有过赞誉:这是个完美的故事,对不对?具有无法中止的说服力,简洁、有轰动效果、有色彩、有魅力,干净。
收录“恐龙”的《作品全集》发表于1959年,文学大爆炸的发轫之年,《黑羊》成书的1969年,大爆炸已接近尾声,在此期间,蒙特罗索并未获得同时代的马尔克斯、略萨那样巨大的关注,与他们不同,蒙特罗索专注于短篇小说这一形式,除《黑羊》外,他还着有收录了“恐龙”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全集(及其他小说)》。从这点上看,他更像是博尔赫斯、科塔萨尔、鲁尔福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