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观知,张学良的人生有了成熟的迹象,思想中多了一些现代的元素,观念里渗进了一些西方的因子。但张学良的内心深处仍然充满着矛盾与孤独,仍然没有挣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他厌烦社会的动荡,渴望和平安宁,向往平等自由,他想完全自主地按照自己的设计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有一段时间,我立志学习制药,后来又很想学医,想当名医生。……可我父亲他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也不说反对,就是不吱声,不表态,那我就没法子了。实际上他想让我当军人。可我实在是不想当军人。我现在常常说笑话,我说,我原来本想做一个‘唯恐伤人’的医生,结果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当上了‘唯恐不伤人’的军人。”
尽管在青年会时张学良内心受到新思想影响,与和平的理想、自由独立精神产生了强烈共鸣,但“父命难违”的传统力量使他“本非所愿地还是成了军人”。
四、跟着“导师”在“漩涡”里踏浪
人的思想,首先是来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生活在农业文明的时代不可能产生工业文明的思想。其次是来源于历史传统,具有真正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国家是不会沦落的,因为它的成员中即使偶尔冒出一些背着优秀传统而行的成员,也会很快陷入孤芳自赏,接着是孤立无奈,最终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唯有那些熟悉传统、不忘传统又善于吸纳其他国家先进思想的成员才会得到整个民族的推崇,成为优秀的成员。
无疑,张学良是优秀的中国人之一。他身上优秀的因子来源于对优秀历史传统的热爱和承继,这一传统因子在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的现实危机中演化成朦胧的救国理念,又由于他善于发现和吸纳他身边重要人物身上优秀的思想因子而逐渐坚固和明晰。
这些重要人物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单,在这一长串名单中如果按对他影响程度来排序,当首推他的父亲张作霖。
然而,研究张学良的论着汗牛充栋,却很少有人关注张作霖对张学良的思想影响。究其原因固然很多,其一,长期以来,许多人接受了张作霖对外勾结日本、对内发动内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军阀”,“他的一生,是反动的一生,祸国殃民的一生”的观点。这和张学良民族英雄的形象自然南辕北辙,因而人们囿于政治、观念、情感因素不愿意将一位民族英雄和“卖国军阀”的父亲相联系。其二,张作霖不通文墨,留下的思想主张和父子对话的资料甚少,研究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很少有人谈张作霖对张学良的影响,更多的是谈张学良对他父亲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