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贾平凹》系列连载
从生活到艺术的创造(七)
http://www.slrbs.com  2015-05-15 11:22:46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孙见喜和丹萌的这种做法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他们不是从生活到作品,而是反过来从作品到生活,按照小说写出来的样子,一一把它们还原为生活的存在,为此而不惜编造出让人匪夷所思的离奇情节。他们是想告诉读者,贾平凹能够把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立即就写进小说中去,而且成为佳作。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贬低了贾平凹的艺术创造才能,让人们感觉到贾平凹只不过是一个照相的,有幸遇到马剑涛对他讲了一个近乎完整的小说故事,并实地察看了具体的人和事,然后把它记录了下来而已。
  我们不能苛求于孙见喜和丹萌,实际上贾平凹写作任何一篇或一部作品,事先从不与人切磋,尚未彻底完稿前极少示人。自以为改定后也只有个别书稿送费秉勋、李星这样的大家阅读,听取一下反应。所谓的“怎样和面,怎样用酵,怎样使碱,怎样揉搓”,别人压根儿都不知道。也许所有的作家都是这样,因而才有文学创作是完全的个体行为之说。贾平凹200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高兴》,只说他认识一位在西安城里检破烂的商洛乡党,而这位成为他小说中主人公的乡党,是怎样进入他的视野,怎样诱发他的灵感,他又是怎样把生活中的原型创造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却没有任何介绍。到了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带灯》,在《后记》中写到他结识了一位乡镇女干部,不断向他的手机发短信,而后他去了她所在的地方,听她讲述在综治办工作的情况,在她的陪同下走访了基层村寨。于是他有了冲动,写出了以一位乡镇女干部为主人公的小说《带灯》。后来有记者问现实中的乡镇干部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工作?他则以“不打扰人家正常生活”为  由拒绝回答。因此说想要探求贾平凹创作中从生活到艺术的秘密,那是相当困难的。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是贾平凹作品中创作过程唯一比较透明的一个。本书之前的部分章节,几乎全是围绕着这部小说叙述的,从中不难看出我是最为知情者。这里我们不妨对其进行一番剖析,看看贾平凹是如何从生活到艺术进行创造的,研究一下这个“鬼才”和“怪才”的“鬼”和“怪”究竟在什么地方?或许能够为研究贾平凹整个艺术思维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上下农村全面改革的序幕刚刚拉开,包产到户后基本上解决了饿肚子问题,发展商品生产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是全社会的中心话题。贾平凹在西安大城市里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大气候,但是对于农民到底能不能真正尽快富起来,采取什么方法和途径才能富起来,还没有一个踏实的感觉和认识。应当说不只是贾平凹,所有关心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的人,在当时都存在着这种疑虑。
  贾平凹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商洛地区,来到秦岭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商南县白浪街之行,他一路看去,领略到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憨厚朴实的山里人本色。把其与现代文明接轨,有了散文《白浪街》和中篇小说《小月前本》。散文《白浪街》以其描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三省不同风土人情共处一地的奇特现象,令读者拍手叫绝。中篇小说《小月前本》虽可归入抒写改革开放的题材,但只是对传统的封闭意识予以否定,还没有上升到发展商品生产上来。在柞水县期间只是窝在县城读了县志,去凤镇走马观花地溜达了一圈。来到镇安之后,贾平凹深入到了生活之中,听到和看到农村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商品生产带来的冲击不可阻挡,贫穷落后的山民们也可以一下子富起来。这一切都使贾平凹敏感地意识到,当前农村这种深刻的大变化,正是我们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贾平凹刚听到那么个换老婆的故事时,只是因为有一些文学价值而感兴趣。当他实地考察了当事人后,觉得按照现实生活中原有思想内涵,写成那种挣脱婚姻枷索,追求人性自由的东西显然落了俗套。从镇安回到西安后,他曾经对陕西另一位著名农村题材作家王吉呈讲  述过换老婆的故事,王吉呈也说这是个婚姻自主的老题材没有什么价值。可是,当贾平凹把反映商品生产对农村传统观念的冲击联系在一起时,他心里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如同莫言所讲,他是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生死疲劳》故事的正确方法,43天时间就完成了55万字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学创作中的“灵感”,说神秘也神秘,说简单也简单。
收藏文章 编辑:刘 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