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贾平凹》系列连载
从生活到艺术的创造(七)
http://www.slrbs.com  2015-05-15 11:22:46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从贾平凹在镇安县采风的全部过程出发,可以认为贾平凹的“灵感”是一种必然,水到而渠成,大脑思维中的表现可能就是一个突发奇想,随之而来喷涌而出。以两对夫妻重新组合为框架,把故事放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今时代,赋予开放与保守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于是,在镇安县聚会和采风中听到和看到的很多故事和细节,顿时都呈现在眼前。人物生活的环境就是杨家洼和白塔镇,兴桑养蚕,磨面、压面、做豆腐,一枪打死13头野猪,甘柞酒的吊法,镇安县到处可见的小型水电站,小石磨,鸡皮药丸炸狐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结子公社农科站发生的换老婆的故事,对于贾平凹只是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与其所写的小说《鸡窝洼人家》的主题没有任何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回回、禾禾、麦绒、烟峰与现实中换老婆故事里的邹本兴、朱仕魁、解吉荣、徐桂芝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篇小说完全是一种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原有意义的再创造。这种从生活到艺术的创造才能,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达到的。像我、何丹萌以至王吉呈,我们早就知道,一起知道,后来知道,都是知道了白知道,什么用也没有。可是到了贾平凹手里,就能够生发出那样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来。
  贾平凹在实地采风中,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文学因子,像海绵吸水似地把一切留存在自己头脑中。任何一个带有艺术元素的小细节都不放过,在别人毫不察觉的情况下,他已默然于心。当创作灵感迸发的那一刻,这些大大小小的素材便被调动起来,一个个都派上了用场,以自己独有的风格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他并不企求生活中就有那种现成的小说,原封不动或者照猫画虎照搬现实,即使再写得维妙维肖也不能称之为艺术,更不能算作才能。他善于把一  些毫不相干的生活积累,在灵感构想出来的框架下有机地调动起来,组合成一支吹拉弹唱皆有的交响曲。这就是贾平凹的过人之处!
  贾平凹善于采用现实生活中那些富于诗情画意的行为,譬如《小月前本》中写了不少木排漂流在丹江上的情节。实际上商洛山地里的丹江并不是一条滔滔大河,“文革”中徒步串联,我和同班一位同学两个人曾打着红旗,一步步从铁炉子沿丹江而下,走出陕西境内到了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没有看到过丹江上行船或流放木排,那应当是长江或其大支流嘉陵江和汉江上的情景。当然贾平凹作品中的商州只是一个虚拟中的地域,写丹江流放木排不无不可,《浮躁》中也有诸多类似情节。在小说《鸡窝洼人家》中,贾平凹又抓住兴桑养蚕不放,那是他刚刚在柞水县看了当时比较知名的丝织厂,从美女织丝想到了蚕姑娘一定有趣。可惜柞水县虽有丝织厂却不养蚕,贾平凹到镇安后多次向我提出要看看兴桑养蚕。他在和何丹萌去米粮区白塔公社时,一定看到了零星推广的兴桑养蚕,于是在《鸡窝洼人家》中便写了禾禾兴桑养蚕的故事。
  《鸡窝洼人家》中写到禾禾植桑养蚕,头一年在山坡上挖鱼鳞坑栽桑树,而且是湖桑那样的新品种,第二年就满坡架岭养了很多蚕。实际上桑树栽植后第二年只有三两尺高没有几片叶子,养不了蚕。新栽桑园三年后才能开始养一点儿蚕。养蚕要放在屋内,温度湿度要求极严,禾禾在山上只有一个木庵子,在哪儿养的,还收入了那么多钱?是养柞蚕还是养一般的蚕?没有个交待。真正养蚕收入好的,桑树都是栽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地上,在荒坡上长势极差,产叶量很低,养蚕根本赚不了钱。我对贾平凹说过这些写的都不合实际,不符合栽桑养蚕的基本知识。贾平凹承认说他不懂这个,就那样写了,好象还没有其他人再提出质疑。贾平凹没有看到或听到兴桑养蚕的全过程,仅凭想象便出了差错。
  小说《鸡窩洼人家》中写到禾禾做豆腐,“集上的豆子是三角七一斤。一斤豆子做斤半豆腐,最好时做斤六两。一斤豆腐卖三角二分,有时只能卖到三角,这一来一去,一斤豆子可以落七八分钱”,这也是没有具体打问过做豆腐的人而出了错。实际上镇安人习惯吃的那种比  较硬一点儿的豆腐,一斤豆子可以做二斤二两豆腐,最多时做二斤三两,像西安城里的软豆腐会做得更多。以小说中所讲豆子和豆腐价格计算,一斤豆子可以赚到一角九分到二角钱,而不是“可以落七八分钱”。按照这个实际情况,贾平凹写的那段禾禾做豆腐赚钱太少的情节就难以成立。我把这个问题也告诉过贾平凹,他说还是不细,心里有一点儿马虎,笔底下就出错了。
收藏文章 编辑:刘 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