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厅长副张雄强回答:
根据2011年的教育经费统计,全省教育经费总收入795.45亿,比上年增长32.51%,增幅居全国第5位。在总收入中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到529.46亿,比上年增长40.1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9.62个百分点,达到了法定增长要求,也达到了中央财政去年对陕西省的目标。
这几年教育钱多,省教育厅在财政厅的强力支持下,基本上把保学校基本运转和促教育改革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推进财政教育投入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财政基本保障体系,有效提高教育运转水平。
1、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学前教育启动并实现了按照每名幼儿700元的标准,免除全省幼儿园(含民办)大班、学前班保教费,按照每名幼儿750元的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前一年在园幼儿补助生活费;按照每个幼儿每年200元、1000元、1500元的标准,补助幼儿园、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康复求援中心的公用经费。
2、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城乡小学、初中、特殊教育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500元、700元和800元,较2010年均增加200元;3、建立高校生均拨款综合定额体系,省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拨款杳无音信分别达到9000元、7000元。4、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全省共有6.73万名学前一年幼儿,48万名中小学寄宿生,28万名普通高中学生得到生活补助,资助面分别达到20%、55%和30%。全省有145.2万名中小学生享受蛋奶工程,有25.5万名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高校和中职学校学生受助人数分别达到25.87万人次和77.54万人次,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一次性补助受益学生达到145.36万人。
二是着力解决教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按照力争三年内每个县城至少有两所、每个乡镇有一所办公标准化幼儿园,从根本上解决全省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目标,2011年共支持完成441所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任务;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省累计开工面积1100万平方米,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很重要的就是高校的统筹划债,划掉的债务可能达到80%。
三是支持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去年资金达到8.3亿元。
关于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支出结构情况。用于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18.83亿,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是290亿,用于高中阶段教育77.74亿,用于民族教育,留学生教育和基本保障性支出是68.3亿。
民政事业的投入情况如何?
周铁焕委员询问:2011年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投入情况如何?这些资金是如何安排的?其中在城乡低保资金的使用、管理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
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回答:
2011年,随着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政策的推进,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都有新的提高。
1、保障人数和标准:城乡低保37.9万户、84.4万人,月人均补助由2010年的218元提高到235元,增长了5.5%;农村低保88.4万户、221.2万人,月人均补助由2010年的85云提高到90元,增长了5.8%。
2、资金支出:中省共下拨城乡低保资金49.56亿元,增长30%,其中城市低保资金20.66亿元(中央16.56亿,省级4.1亿),增长32%,农村低保资金28.9亿元(中央24.4亿,省级4.5亿),增长29%。
3、资金使用和管理:一是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城乡低保资金按照“民政部门确定对象和标准,财政部门核拨资金,银行代发到个人”的办法,采取直通车的方式直接兑付到低保对象的“一卡通”账户上,从机制上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二是张榜公示,接受监督。坚持采取“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四个步骤确定救助对象,并将救助对象、救助金额、救助时段在县、乡、村三级公开栏张榜公布7天,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三级联网,动态监管。为了有效落实城乡低保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我们开发了“陕西省社会救助信息动态监控系统”软件,基本实现了城乡低保数据省、市、县三级联网,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