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3.15亿元,用于解决以药补医、回归公益性质等。这83.84亿就用到这五个大的方面。
在医改方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新农合方面,尽管投入的力度很大,但是监管薄弱,确实需要加强。全省104个县区落实新农合管理编制1038人,实现在岗1834人,10个设区3个成立了市级合疗办,编制3人,全省平均1名县级合疗办工作人员需管理约2.55万参合农民,管理经办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存在监管风险。人员不够,工作经费不足,我们对这个问题感到担忧。
下一步的建议:一是实施管理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二是开展县级新农合经办中心业务办公用房建设。三是落实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争取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新农合这个事情是长久之计,不是今年干了明年就不干了。
“三公”支出公开工作的进展如何?
张启钧委员询问:近年来,因公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三公”支出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请问,2011年我省“三公”支出公开工作的进展如何?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三公”支出管理?
省财政厅副厅长王范儒回答:
2011年我省公开了2010年省本级“三公”支出总体情况,这也是继北京市之后,我省是公开“三公”支出的第二个省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和国务院领导的肯定。今年我们扩大到43个部门,相关部门在今年的7月份公开了2011年本部门的“三公”情况,在本次常委会批准省本级决算之后,我们将公开2011年省本级“三公”支出总体情况,下一步的工作我们会同各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一是强化,二是完善,三是加强,四是公开,五是改革。
一强化,就是严格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也就是预算一经确定,执行中不再追加,同时要将“三公”支出预算决算在报表中单独编列。二完善,就是完善相关的办法和制度,比如说完善因公出国的双控制度,完善规范公务接待的标准和办法。三加强,就是各部门要在管理上下工夫,在挖掘潜力上做文章,加强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的管理,这方面省级有关部门也有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总结推广。四公开,就是加强公开的步伐,扩大公开的范围,通过公开来促进我们各部门加强管理,节约和控制“三公”支出。五改革,就是要大胆探索,积极试点,加快公车货币化改革的步伐,通过改革压缩和节俭经费。
违反财经法规问题屡查屡犯,根源何在?
刘斌委员询问:从每年在省人大常委会上作的审计工作报告来看,违反财经法规问题存在屡查屡犯现在。这种现象将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一、屡查屡犯问题产生的根源何在,如何杜绝屡查屡犯现象发生?二、了解审计结果整个落实的监督情况,审计厅是否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人员和条件保障,如何健全我省审计结果整个落实监督机制?三、我省建立审计问责机制情况,在每年的审计决策中是否对直接责任人提出处理处罚意见?追究责任,处罚人员情况?
省审计厅厅长屈方方回答: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总体上上是财力与事权不够匹配,在需要办的很事情面前,资金供给不足。部门预算安排基本支预算还不够充分;基层财政特别是县、乡一级财政财力不足,支出压力较大。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以及政府间的收入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转移支付方式方法需要改进。这些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性,成为一些问题屡查屡犯的重要要原因。比如超预算支出的问题,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预算和专项资金不能及时下达拨付的问题,挖挤上级财政收入的问题等。